強農業基礎設施。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突破五大關鍵(田型調整、能排能灌、耕作層保護、機械作業道通暢和技術集成)、完善三網配套(田網、路網、渠網)、實現四力提升(農田排灌能力、地力培肥能力、農機作業能力和農業綜合能力)。2017年建成高標準農田2.68萬畝。
抓農村土地改革。探索“租金+入股分紅+務工收入”合作分配方式和新型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模式,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引導以出租、轉包方式流轉土地,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目前,全市352個村3679個組14.95萬戶完成確權登記工作,登記面積66.52萬畝,土地確權頒證率92%,確權登記數據匯交率*。
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戶及社會力量圍繞主導、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家庭農場、標準園,組建專合社。截至目前,全市工商注冊登記家庭農場23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57個。2017年,新培育省級示范合作社1個。
建“智慧農業”體系。實施“智慧農業”引領工程,依托“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科技成果,搭建“智慧農業”管理云平臺,集成農業生產智能化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重要信息數據共享、專家在線提供技術指導與服務等功能。2017年,完成5個經營主體和11個屠宰場的“智能化管理體系建設”,規劃了3個“稻漁”和1個水果基地的建設目標。
促產業融合發展。以“稻漁”產業為龍頭,融合發展以柑桔為重點的精品果蔬、以油茶為重點的木本油料、以“內江黑豬”為重點的特色養殖,以農旅游結合為重點的休閑觀光農業。2017年,全市發展“稻漁”4萬余畝、柑桔標準園7個,建成“內江黑豬”標準養殖單元23個,打造休閑農業專業村1個,培育農產品區域品牌2個。
推信息進村入戶。以村級益農社建設為重點,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全市2017——2018年規劃建設294個村級“益農信息社”。2017年,建成村級“益農信息社”160個,全部通過內江市農業局驗收。力爭2018年3月31日前全面完成294個建設目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