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鄉村振興,離不開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機銜接。農業產業發展如何應對價格波動?如何將發展農業與推動農民增收聯系更緊密?記者近日在云南省臨滄市鳳慶縣、永德縣進行了調研。
價格穩定的農產品如何提質增效?
提高品質,做大品牌,掘金海外提升產品附加值
鳳慶縣,滇紅誕生的地方。
紅茶種植,幾十年來都是鳳慶的重要產業。尤其是在貧困村,通過推行“公司+村委會+合作社”的方式,農戶可以得到鮮葉銷售、茶園流轉、務工收入、入股收入四筆收入,一地四金,相較于當地種玉米虧錢,紅茶種植畝收入3000元,已經有了很大提升。
地頭收購價一直比較穩定的紅茶產業,如何進一步提質增效,成為擺在鳳慶縣面前的問題。
相對于國內多飲用綠茶,國際茶業市場的主流產品卻是紅茶,紅茶的出口價能達到國內售價的3倍左右。云南滇紅集團負責原料采購的副總裁沈平認為,激活當地紅茶這一傳統優勢產業,可以通過做大品牌,開拓鳳慶紅茶的國際市場。
然而,掘金海外,這錢并不好賺。
“開拓國際市場,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前提是確保產品品質。”沈平表示,歐美國家茶葉檢驗標準相對更為嚴格,但是分散的農戶種植,紅茶原料的品質往往存在缺陷。
幾年前,鳳慶縣鳳山鎮安石村就曾有農戶偷偷使用高殘留農藥。怎么辦?
“為了確保我們村紅茶質量,當年這個村小組的所有茶葉我們都沒有收購。”安石村黨總支書記陳維菊表示,目前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與公司簽訂訂單;對公司而言,可以通過合作社實現對農民個體的約束。
價格下行的農產品如何止損為贏?
延伸產業鏈,應對價格低迷
相對于紅茶產業的穩定,鳳慶縣種植規模不小的核桃價格,已處于下行區間。
“2015年每公斤6元、2016年4元,去年才三塊七八,并且家里核桃還沒怎么結。”安石村村民楊國壽說。
再看遠點,隨著近年來不少省份將核桃種植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扶持,未來幾年內掛果的核桃將會爆發式增長,國內核桃市場價格進一步走低將是大概率事件。
由于農業產業發展的滯后性,五六年前的稀缺農產品等到規模種植、產品上市時,卻可能成為過剩產品。產業轉型的損失如何彌補?農民五六年的期盼如何滿足?
“政府還是應該適當引導,并非所有地方的氣候都適合種植核桃;即便能夠種植核桃,也要考慮是否有比較優勢。”臨滄慶豐核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紹林認為,目前國內核桃種植確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況,政府不該完全放任。
把農產品直接當原料賣,著實有些可惜。“種植規模大、價格下行未必全是壞事,也為下一步核桃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機會。”李紹林說。
永德縣從事干果加工的王建榮算了算,“*基礎的去皮、風干、分級,增值15%以上;要是制成直接銷售的產品,又會增值接近30%,如果有自己的品牌和市場認可,增值空間還更大。”
另一方面,李紹林認為,核桃種植的收入賬,不能只算核桃本身銷售的收入。作為“懶莊稼”,種植核桃管護成本低,解放了農村勞動力,農民外出務工的收入遠高于種植。
“通過其他更高附加值的產品研發和核桃相關產業的發展,意味著可以為種植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為核桃種植戶增加了打工機會,增加了收入來源。”李紹林說。
短期收益不高的農產品如何轉型逆襲?
進行產業規劃,以短養長提高土地綜合收益
在永德縣,澳洲堅果種植已有1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永德縣更是將其作為重點產業推廣。
“從縣級層面說,產業規劃應該適當超前。我們做過市場調研,未來10年國內能種的地方全種澳洲堅果,這個產業都不會出現產能過剩。”永德縣林業局副局長禹崇斌分析,由于澳洲堅果對光熱水要求高,要求通風卻又不能有臺風,因此適合種植的區域有限;加上營養成分和口感都較好,國際國內市場都處于上升通道。
然而,果樹產業周期動輒三五年,對缺少積累的農民來說,這三五年之內的收入如何解決?
較早開始規模種植澳洲堅果的永德縣大雪山鄉種植大戶畢加富告訴記者,作為外來品種,*初政府發展澳洲堅果產業是為了替代甘蔗產業,以減少南汀河流域水土流失,但規模遠不如現在,不少農戶由于擔心周期長,也只是零星種植。如今隨著之前零星種植的成功,農戶看到收益才有了更大的積極性,加之政府積極引導,產業規模這幾年迅速擴大。
“按照目前市場價格和平均產量算,進入盛果期的澳洲堅果每畝保守估計可以有七八千元的收入,比較優勢明顯。”畢加富說。
此外,為了提高農民短期收益,永德縣崇崗鄉推行了“堅咖雞”立體種養方式:養雞當年就能有收益,咖啡兩三年可采摘,長期收入則看堅果,實現了以短養長,提高了土地綜合收益。
盡管澳洲堅果的價格預期不錯,永德縣大雪山鄉也已經開始為下一步做準備,著手招商引資,引進加工企業。“一來解決堅果保存問題,二來增加產品附加值。”大雪山鄉黨委書記祁云山說。
當下,不少產業種植環節利潤并不高,絕大多數利潤被加工、銷售環節獲得,農民持續增收受到制約。永德縣崇崗鄉黨委書記段春柳認為,關鍵還是要引導農民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參與加工、銷售環節,不僅拿銷售收入,也逐步增加股權收入,通過品控和品牌,不斷提升農民收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