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大地,中原雪霽。
新年伊始,連降瑞雪,中原大地孕育著豐收的希望。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又迎來發展的重大機遇。
過去的5年,是河南“三農”發生歷史性變化的5年。經營方式在變,從小農走向產業化;鄉村環境在變,由雜亂走向整潔美麗;生活方式在變,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封閉走向開放,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中原糧倉瞄準“世界餐桌”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河南農業農村人口比重大,“三農”工作任務繁重,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為了國家糧食安全這份沉甸甸的政治責任,省委、省政府近年來大力推進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中原糧倉高高聳立起來。
高標準糧田成為一張亮麗的“名片”。在習近平總書記曾考察過的尉氏縣張市鎮高標準糧田里,沈家村黨支部書記石長鎖說:“我們村3200畝地,光機井就有84眼,地埋管通到了地頭,只要3天就能把全村耕地澆灌一遍。”
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旱能澆、澇能排……截至去年年底,這樣的高標準糧田全省已建成5814萬畝。到2020年,河南糧食產能有望突破1300億斤。
產業鏈條不斷拉長,河南省面粉加工能力6100萬噸,居全國之首;火腿腸、味精、面粉、方便面、掛面、米面速凍制品等產量均居全國*。
如今,更多的河南農產品已擺上“世界餐桌”。雙匯集團并購美國*的肉類加工企業后,成為全球*的肉類加工企業;華英禽業集團年加工肉鴨能力達到1億只,居世界*位,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綠色發展扮靚美麗鄉村
清清的河水,蔥蘢的古樹,青磚黛瓦的老房屋,沿河鋪開的石板路……這是記者在信陽新縣周河鄉西河村看到的美景。西河村之前的牛棚圈舍拆了,河道里的淤泥雜物清除了,明清風格的豫南民居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河南省持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省級財政投入60億元,選擇了560多個美麗鄉村試點項目,一批美麗鄉村已經在省內外叫響。
不但村莊變美了,農業生產也更“綠”了。寶豐縣康龍生態循環農業試驗區就嘗到了“甜頭”,這里化肥用量減少80%,農藥減施30%到40%,公司生產的30多種農產品被認證為“綠色食品”。截至去年年底,河南省獲得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認證的農產品已有3356個。
與此同時,河南省逐步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計劃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地力提升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土壤結構持續改善。去年秋季,河南省*實現了衛星監測秸稈焚燒零火點。這一歷史性突破,正是綠色發展理念的“結晶”。
脫貧攻堅不落一戶一人
1月5日,河南省開始對新縣、沈丘、新蔡、舞陽退出貧困縣進行公示。此前,蘭考縣和滑縣已先后摘掉貧困縣“帽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下足“繡花”功夫,重點構建了“1+N”的政策體系,廣大基層干部和駐村*書記宵衣旰食,夙夜在公,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2013年至2016年,全省47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統計顯示,2017年,河南省預計有106.8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河南省5年來脫貧人口達570多萬!
在蘭考縣小宋鄉東邵一村,曾經的貧困戶任杰喜上眉梢:“我們的蔬菜大棚,專種西紅柿、豆角、黃瓜,一年能掙六七萬元。”
近年來,河南省持續發力,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出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持續加強。目前,全省農村公路里程達到23萬公里,村道14.4萬公里,6989個中心村電網再次升級。
2017年前三季度,河南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42.84元,同比增長8.7%;其中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26元,同比增長10.8%。
新時代,新征程,鄉村振興戰略催人奮進。全省上下正躍馬揚鞭,朝著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邁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