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加工業產業規模大、農民就業增收多、產業鏈條長、農業功能范圍廣、品牌影響力大,不僅與消費者生活息息相關,還推動了產業鏈整合、價值鏈提升和供應鏈重組,讓農民分享收益、農村興旺發達。
說到小龍蝦,人們會想到江蘇盱眙;說到川菜,在郫縣有個中國川菜產業化園區;喝牛奶、吃雞蛋,人們會選擇熟悉的知名企業品牌。農產品加工業不僅與消費者生活息息相關,還推動了產業鏈整合、價值鏈提升和供應鏈重組,讓農民分享收益、農村興旺發達。
不久前,農業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宣傳推介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典型案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全國18個“一縣一業”類發展典型、11個“一園一業”類發展典型、105個“一企一業”類發展典型集中進行宣傳推介。希望各案例實施主體主動作為、積極示范,加快推動我國農產品加工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加工業發展壯大
“現代農業是以滿足營養健康需求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加工、保鮮、物流等為主體,相關服務業為支撐的全產業鏈新型農業業態。其本質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生產方式就是產業化。”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全國主食加工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戴小楓如是說。
在他看來,現代農業*不是養豬種白菜,而是一個工業的概念。現代農業把村民變成市民、把農民變成工人、把農村變成城鎮,農產品加工業及其產業鏈(群)既是一個橋梁,也是一個主體。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28萬億元,占制造業比例的19.4%,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2:1,成為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支柱產業。
2017年4月,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品牌創建推進工作會提出,到2020年,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提高到2.4:1,加工轉化率提高到68%;到2025年,加工轉化率達到75%,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基本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農產品加工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必然,是關乎實現‘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億萬民眾福祉的大事情。”戴小楓說。
《通知》推介的發展典型呈現出產業規模大、農民就業增收多、產業鏈條長、農業功能范圍廣、品牌影響力大等5個特點。這些案例在打造全產業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做法經驗值得參考借鑒。
例如,廣東新會陳皮有柑普茶、陳皮酒等100多個產品,首創了“陳皮銀行”“果樹眾籌”等陳皮金融模式;浙江常山油茶加工產值4億元,旅游產值6億元,芳村森林小鎮等油茶旅游體驗中心促進了“產文景旅”相互融合,實現了“賣油”向“賣游”轉變。
這些發展典型體現了農產品加工業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轉變的發展要求,有利于示范帶動農產品加工業整體質量效益的快速提升。
一縣一業:中國大蒜之鄉
“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山東省金鄉縣有“中國大蒜之鄉”的美譽。這也是農業部推介的一個“一縣一業”發展典型。
“一縣一業”典型主要是聚焦某一類農產品,實行全產業鏈整體推進方式,加工環節吃干榨凈,加工產品經過物流配送和流通系統進行銷售和消費,已經打造出了有影響的區域品牌,并能夠與休閑旅游、餐飲體驗、電子商務和其他服務業交叉融合,形成產城融合更加緊密、更加協調的發展格局。
金鄉縣大蒜種植面積70萬畝以上,銷售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72%,占種植業總產值的75%;擁有大蒜貯藏加工企業1720多家,其中有自營進口權企業340家,2016年出口額超100萬美元的企業75家。大蒜產業常年用工5.6萬人,實現工資性收入6億元。
全縣恒溫庫貯藏能力200余萬噸,年加工能力80萬噸以上,有蒜油、蒜粉、蒜蓉、發酵黑蒜、硒蒜膠囊、大蒜多糖等深加工產品40多種;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70%以上,產品出口到198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達5.34億美元。
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蔬菜學系主任劉世琦教授向記者介紹,大蒜產業健康發展促進了加工出口企業興旺發達,有力地帶動了廣大農民就業和脫貧增收。目前,保鮮大蒜和脫水大蒜是我國大蒜出口的“主力軍”。
“我國大蒜出口結構正在逐步優化。”劉世琦希望繼續發揮大蒜的產地優勢,提高產品質量,爭取能夠讓產地決定市場,使我國大蒜價好量多,為大蒜種植、儲存、加工貿易等各環節從業人員帶來豐厚的利潤。
大蒜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引領以及產學研的聯合共進。劉世琦除了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種蒜,培訓農民及農技人員2.67萬人之外,還于2010年發起成立了山東省大蒜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全省大蒜產業科研專家及貯藏加工龍頭企業開展科研攻關和產業自律。
“大蒜產業目前缺乏多元化的產品和多元化的市場。大蒜產品暢銷的根源在于其十分重要的保健作用,所以作為原料和初級產品的蒜頭貿易不是產業的真正出路,應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強深加工產品的研究與開發,這是規避價格風險、保證大蒜產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劉世琦建議。
一企一業 一園一業
“一企一業”典型主要是統籌協調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從農業源頭做起,涵蓋了種養、投入品使用、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綜合利用、物流銷售、品牌推廣等全過程,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多環節有機融合,形成了產業鏈競爭優勢。
曾獲1915年萬國國際博覽會金獎的沁州黃小米,在2016年3月又被國家質檢總局列為山西省的*個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沁州黃小米馳名中外,且成為強縣富民、帶動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離不開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的精心營造。
該公司是以“沁州”牌沁州黃小米為基礎產業,以小米深加工為主導方向,集良種繁育、基地種植、科研開發、產品加工、市場營銷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沁州黃綠色、有機標準化基地6萬畝,年產優質沁州黃谷子1萬多噸,帶動2萬多農戶,戶均收入4800元。
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石耀武向記者表示,經過長期探索,公司制定了一整套科學規范的沁州黃谷子種植、管理、收購、加工標準體系,嚴格執行綠色、有機種植標準,實行360°全程質量監控管理,保證了“沁州”牌小米卓越的品質。
公司不僅長期與農業科研院校合作,選育了“沁黃2號”等優良品種,還推出了沁州黃綠色有機小米系列產品、三甄谷味雜糧系列產品、谷之愛嬰幼兒和中老年營養小米粉系列產品。在石耀武看來,*商標——“沁州”牌小米已成為中國小米的領導品牌和山西省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一園一業”典型主要是通過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和企業集中,打造了特色優勢加工產業集群,促進了加工企業與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首尾相連、前后銜接、集聚發展,形成“原料基地+加工園區+服務網絡”一體化發展格局。
江蘇如皋腸衣城是一個圍繞“腸”做文章的園區。現有腸衣加工企業197家,占全市腸衣加工企業90%以上;就業人員1.1萬多人,經紀人2000多人。產品主要有天然腸衣、肝素納、鹽漬大腸、香腸、火腿的加工和銷售,以及與腸衣生產相配套的生豬屠宰等。外貿出口額1.05億美元,出口增幅75%。
《通知》提出,要積極參與*園區(基地)的創建工作。符合創建條件的企業、園區和縣市要參與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基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先導區、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等創建工作,提升行業發展地位和社會影響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