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設施蔬菜產業概況與“十三五”發展重點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這一新形勢下,設施蔬菜產業究竟該何去何從?《中國蔬菜》特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原首席專家、中國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學會會長、中國蔬菜協會副會長張真和談全國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現狀、主要問題和“十三五”發展重點,并將談話內容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1 推進“供給側改革”,設施蔬菜前景好
首先,我國設施蔬菜總面積仍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16年設施蔬菜面積391.5萬hm2(5 872萬畝),到2020年預計達到410.5萬hm2(6 158萬畝),發展面積在不斷擴大。上述面積是否存在“水分”?個人認為是有的,有些省份還比較大。例如有一個設施蔬菜大省,2016年經過嚴格核實后的上報數據顯示,該省設施蔬菜面積和產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60.6%和39.2%,其中塑料小拱棚蔬菜的面積和產量分別減少74.6%和61.6%,塑料大棚蔬菜的面積和產量分別減少52.8%和27.5%、溫室蔬菜的面積和產量分別減少61.9%和40.6%。
其次,設施蔬菜的產值繼續保持高占比。2015年全國蔬菜(含西甜瓜,下同)總播種面積2 454.9萬hm2(36 824萬畝),產量88 421.6萬t,總產值達到17 991.9億元。其中設施蔬菜的播種面積、產量、產值分別占23.4%、33.6%和63.1%。2016年全國蔬菜播種面積2 548.8萬hm2(38 232萬畝),產量91 834.9萬t,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大關,其中設施蔬菜分別占21.5%、30.5%和62.7%。2016年設施蔬菜所占比重之所以有所下降,是因為一些蔬菜省份在“擠水分”。
再次,設施蔬菜價格好,波動小。從總體價格看,近年來蔬菜價格波動加劇。2014年全國36種蔬菜產品年均批發價只有3.97元·kg-1,處于近5年同期*位,2015年恢復性增長到4.39元·kg-1,2016年攀升到歷史新高位4.93元·kg-1;從設施蔬菜的主要上市時期看,更顯效益穩定。2012~2015年,12月至翌年4月的月均價不僅價位高而且波動小,其中月均價*的2月均未低于5.5元·kg-1,2016年達到7元·kg-1,創歷史新高。并且在2014年整個蔬菜產業產值和純收入嚴重縮水的情況下,設施蔬菜效益基本沒有受到影響。
總體來說,有效益才有發展,規模才會擴大,所以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設施蔬菜發展仍被看好。
2 設施蔬菜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2.1園藝設施抗災生產性能不佳
我國園藝設施抗災生產性能不佳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溫室制造業相對落后,國產溫室結構性能差。二是進口溫室價格昂貴,能耗高,生產效益差,國內大部分設施用不起。比如在北京,要想保證現代化連棟溫室冬春茬黃瓜的優質高產,每平方米能耗花費大約需要300元,冬春茬溫室番茄也要150元左右。三是老舊、劣質設施比重大,氣象災害頻發。造成劣質溫室比重大的主要原因:一個是日光溫室采光、保溫設計原理和應用技術的普及度不高,比如合理采光時段原理和異質復合蓄熱保溫體原理,連很多日光溫室的設計者都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說自發建造日光溫室的廣大菜農和社會組織了;再一個是前些年,一些地方政府采取高額全覆蓋的財政補貼政策和限期完成高指標發展任務,壓力大,驗收標準低,甚至沒有標準,于是建成了一大批結構性能低劣的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缺少排澇工程,風、雪、暴雨等自然災害又時有發生,導致蔬菜冷害、凍害頻發。
2.2生產成本持續走高,比較效益滑坡
一是勞動力結構劣化、價格持續上漲。據調查,大城市郊區菜農的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遠離大城市的農區菜農年齡以55歲居多,且多數是婦女。勞動力不僅結構劣化,而且成本持續上漲。用工成本*便宜的地方*50~60元,普遍是80~140元。有調查顯示,勞動力成本已經成為設施蔬菜經營的主要成本,在蔬菜生產企業能占到總支出的40%~60%,有的甚至更高。二是綜合機械化率非常低。整個蔬菜生產的綜合機械化率在20%~30%,設施蔬菜更低。由于機械化程度低,生產用工多就不可避免,所以勞動力價格上漲對設施蔬菜影響*的是比較效益下滑。雖然之前說設施蔬菜主要上市期價位高、波動小,但是和過去相比,比較效益顯著下降。三是資源消耗高。設施蔬菜單位面積的水、肥、藥消耗量遠高于大田作物,其利用率比大田作物更低,農資的投入也不斷增加。四是生產力水平不高。設施蔬菜單位面積產量仍比較低,比如果菜類每平方米產量大都在10~30 kg。
2.3產品質量安全隱患難以消除
一是生產的分散性。時至今日,我國蔬菜生產仍以散戶為主,在這種狀況下,質量安全監管存在很多縫隙。一些不法藥商鉆空子,違禁添加劇毒、高毒農藥,欺瞞農民,也有一些農民只顧眼前利益,只要能賺錢,就不管農殘高低。二是監管的隨意性。比如對投入品的監管壓力大時管得嚴,壓力小時就管得松,監管上沒有尺度,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地區間寬嚴不一。三是追溯的虛無性。不少蔬菜產品都貼有可追溯二維碼,但是真正用手機一掃,發現基本沒內容,做樣子的。但湖北長陽地區做得比較好,二維碼掃出來的內容很豐富,從產品名稱、生產時間,到用藥施肥情況等一應俱全。四是流通的粗放性。在蔬菜流通環節,發達國家都是專用的蔬菜冷藏車運輸,我國則是多用簡易車輛運輸,這就導致國內蔬菜在運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損耗。為了降低損耗,一些不法商販會用違禁藥劑保鮮,比如近年來報道的大白菜用甲醛、大蔥用硫酸銅防腐等,這些非法添加劑給食品安全帶來很大隱患,更使市民提心吊膽,對農產品缺乏信任。
2.4蔬菜產業組織發展進程嚴重滯后
首先,設施蔬菜生產仍以散戶為主。其次,農事托管型社會化服務缺失。比如大田作物,不僅有專門負責植保、耕種、收獲的公司,而且有從種到收全程托管的社會化服務;但是蔬菜作物托管服務就非常缺失。第三,蔬菜專業合作社大多有名無實。國內有很多合作社,但是真正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農資采購、統一種苗培育、統一病蟲防治、統一產品等級標準、統一品牌銷售的極少。往往是一些村里有權勢的注冊合作社,對上截留政府的優惠政策,對下“盤剝”村民。而國外的專業合作社,所有入社社員會共同出資注冊一個公司專門經營合作社的產品,統一為社員采購農資產品;社員的蔬菜采收后,都嚴格按照規定的等級標準進行商品化處理,然后交由公司統一銷售,公司將產品賣掉后憑電子結算單與社員進行結算,在此之前公司無需向社員支付產品收購資金,年底公司還會按照股份進行利潤分紅,利益聯結機制非常緊密。但是國內很多合作社都沒有利益聯結機制。第四,銷售服務主力軍仍是經紀人、個體營銷戶,缺乏現代經營銷售服務組織。所以整個蔬菜產業組織化程度仍相當低。
3 設施蔬菜產業“十三五”發展重點
3.1全面提升設施的抗災生產性能
一要鼓勵引導大型、老舊、劣質園藝設施的升級改造,提升其結構性能,增強抗御至少5~10年一遇的嚴寒、風雪、霧霾等氣象災害的性能,同時兼顧適應機械化作業。各級政府應當像當初鼓勵發展一樣,通過財政補貼政策措施,引導蔬菜園藝設施升級改造,并嚴格按照標準進行驗收。二要大力加強設施蔬菜園區的排澇工程建設,保證在大暴雨量級下雨水不倒灌、園區不出現大面積積水。各地對灌溉都很重視,但是對排澇重視不夠,比如2012年7月的京津冀特大暴雨,造成下挖式日光溫室大面積垮塌,損失巨大。近年來北方夏季突降暴雨的頻率呈上升之勢,就更要重視園區排澇。三要堅持新建設施蔬菜園區務必科學規劃設計和權威專家論證先行,確保新建的大型蔬菜園藝設施設計科學合理,建材選用正確、施工質量優良。四要加快發展國內高標準現代化溫室制造業,研制、示范推廣超低能耗的現代化溫室及其配套裝備與技術,大幅提升設施產能。要研發滿足國內生產需求的現代化溫室,這是必然要走的一條路,不能總長期依賴國外的現代溫室。我們正在進行跨界合作,研制一種超低能耗的現代溫室,力求將能耗花費從現在的每平方米100~300元下降到30元。就是科學利用地下冷熱資源為溫室冬季加溫、夏季降溫,即采用高效熱交換技術,冬季獲取中深層地下熱能為溫室加溫、夏季獲取淺層地下冷能量為溫室降溫,實現綠色、環保、無排放。鑒于溫室蔬菜生長不良、早衰大都是根際溫度不合適造成的,如冬季土壤溫度過低,夏季土壤溫度過高。為此,要通過采用地下冷熱能直接調控蔬菜根際溫度,使蔬菜不早衰,從而有效延長溫室蔬菜生產的采收期,提高產量。
還要改善通風?,F在所有的拱形棚只是兩側開口通風,高溫熱害問題突出,但是頂部開口通風又會漏雨水。怎么辦?通過在棚頂增加一個微小拱棚,實現頂部防雨通風,顯著加強“煙囪效應”,提高通風降溫效果。
此外,研制菌菜復合型現代化溫室集群,實現能量梯級利用,構建菌菜復合生態系統。即溫室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種植蔬菜的溫室,下部為生產食用菌的菇房。例如雙孢菇,在雙孢菇生產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需要16~20 ℃的溫度,并且需要通過不斷換氣來保證菇房空氣清新,那么可以將菇房交換的氣體引入蔬菜溫室,夜間防止溫度過低、白天防止溫度過高,同時從菇房交換出來的氣體中含有900 cm3·m-3的CO2,可為溫室補充CO2,形成一個良性生態系統。
3.2積極開發應用新型覆蓋材料和補光裝備
中國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學會正在開發高透光、高散射功能膜,目標是將功能膜霧度提高到50%~75%、初始透過率達到90%以上,球面光度計測出的散射光遮蓋率對比度達到95~99%。覆蓋此類高透光高散射覆蓋材料,可有效改善植株中下層功能葉片的光照條件,促進設施蔬菜優質高產。
我們還在組織研發新型植物補光燈。“霧霾時代”已經到來,冬季蔬菜生產本來就光照不足,加之時有重霧霾侵襲,植物補光燈已成為冬春設施蔬菜生產必不可少的技術裝備。2015年11~12月,渤海灣地區遭受持續40多天的霧霾侵襲,凡是用了補光燈的日光溫室果菜,不僅安全越冬,而且產量可觀,增收效果極為顯著。正在研發的新一代LED補光燈,目標是給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提供*光譜組合和經濟有效的輻射強度,能有效防控病蟲害,并具有低成本優勢。
3.3全力推進設施蔬菜生產機械化
全力推進機械化,是發展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大幅度降低勞動成本、提高生產效益的*有效途徑。目前國產的播種育苗機械比較成熟,穴盤輕基質育苗精量播種流水線已經進入應用普及階段。但方體育苗基質制作與精量播種流水線尚未用于生產。據了解,此種育苗方式因其移栽的效率是穴盤育苗的3倍,在歐洲很盛行,有關研究機構和企業也應該積極研發;同時,按照全程機械化的要求,還要大力推進耕整、施肥、作畦(起壟)、覆膜、田間管理、采收、田園清潔全程機械化,還有采后處理流通的機械化、冷鏈化。時下應將健全冷鏈提上重要日程,特別要普及負壓預冷概念,大力發展田頭預冷設施設備,要讓“預冷”走出采用常壓冷涼保鮮庫冷卻的“誤區”,明確要求必須在負壓,*是在真空條件下預冷。其實與常壓冷涼保鮮庫相比,負壓預冷庫的建造并不需要增加多少成本。據了解,將80 m3的常壓冷涼保鮮庫改建成負壓預冷庫只需增加2萬~4萬元。還要強調的是,在蔬菜產區不應該花巨資建設產地批發市場,而應當建預冷、冷藏保鮮服務中心,并為客商提供組織貨源和預冷、包裝、打冷等商務服務。
3.4大力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這是設施蔬菜產業發展之本。所謂綠色防控,一是按照不同標準蔬菜對產地環境的要求進行生產基地的評估優選;二是應該定期對蔬菜產地環境進行復查,因為很可能在蔬菜生產過程中因過量有毒、有害物質嚴重超標的雞糞、豬糞,而導致土壤遭受砷、鎘等有害元素、抗生素的污染,一旦發現蔬菜基地的環境受到污染,必須嚴格堅持先停止蔬菜生產,治理修復后再恢復蔬菜生產;三是依法劃定不適宜蔬菜生產的區域,比如對已經被城市垃圾、污水污染的地區,以及重金屬超標的地區,應規劃為不適宜蔬菜生產區。同時,由于蔬菜的流通消費鏈非常短,從采收到上餐桌大都不足一周的時間,不允許帶有農殘,嚴禁使用劇毒、高度、長殘效期的農藥,并嚴格落實安全間隔期采收制度和產地準出制度,確保蔬菜安全衛生。為此,應當綜合應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合理使用化學防治措施。
綜合應用農業防治措施。一是品種選擇上,要針對當地主要病害,選用定向免疫、高抗、多抗良種。二是耕作改制上,要盡可能實行遠緣輪作,有條件的地區應實行水旱輪作。三是優化農田生態上,可通過調整播種期,避開病蟲為害高峰;嫁接換根,培育適齡壯苗;深溝高畦,嚴防積水;地面全覆蓋、微灌或暗灌,設施微環境調控;合理配置株行距,優化群體結構;利用秸稈和秸稈源肥料改土肥田;水、肥、氣、熱協調促控等,促進蔬菜健壯生長,*限度減少蔬菜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減少農藥用量。在運用這一系列的農業防治措施時,還應盡量避免選擇大量使用勞動力的傳統農藝,降低成本支出。
綜合應用物理防治措施。例如設施防護:采用薄膜避雨棚、遮陽網棚室、防蟲網棚室進行蔬菜生產;誘殺、驅避:利用黃板、藍板、頻振殺蟲燈、黑光燈、高壓汞燈、雙波燈、糖醋酒誘殺,覆蓋銀灰膜、銀灰網避蚜等;物理消毒:溫湯浸種、高溫悶棚、高溫消毒、高頻消毒、土壤連作障礙電化學處理等。目前生產上,高溫悶棚*簡單易行,又有效果。但是很多措施有效果,卻沒有做到位。比如溫湯浸種,種子應當在50~55 ℃持續攪拌15 min(分),而不是開始55 ℃,以后多少溫度就不管了。還有一些新技術如高頻消毒、微波消毒等,仍然需要國家加強研發力度?;瘜W熏蒸處理技術,也應該得到進一步規范。比如氯化苦土壤熏蒸劑,現在藥政部門不允許再新增登記產品了,所以市場上出現很多假冒產品,實際上氯化苦是很好的土壤熏蒸劑,只要強化監管,只限于土壤熏蒸消毒使用,完全可以放開登記管理。
積極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例如天敵利用:赤眼蜂、麗蚜小蜂、七星瓢蟲、中華草蛉、食蚜癭蚊、捕食螨,白僵菌、綠僵菌、輪枝菌,蘇云金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殺螟桿菌、青蟲菌、熒光假單胞桿菌,?;院诵投嘟求w病毒、顆粒體病毒顆粒體病毒等;抗生素利用:春雷霉素、多抗霉素、井岡霉素、中生菌素、瀏陽霉素、鏈霉素等;植物源農藥利用:辣根素、楝素、天然除蟲菊素、苦參堿及氧化苦參堿、魚藤酮類等;還有昆蟲激素利用、性誘劑利用等等。實際上性誘劑比微生物天敵更容易發揮作用,因為微生物天敵要考慮溫濕度等條件是否適宜才能寄生,而性誘劑可以做到直接誘捕。
合理使用化學防治措施。發現和使用化學農藥,是人類社會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化學農藥不是“洪水猛獸”,農藥殘留污染是一些人濫用化學農藥所致,而非使用化學農藥的必然結果;大量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都證明,合理使用化學農藥原本就是造福人類的重大創舉。合理使用化學農藥,首先要優選農藥,包括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優先選用粉塵劑和煙霧劑(設施內),盡可能少用水劑,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其次是要優選藥械,選用霧化度高或分散性能優越的藥械,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用藥量,要特別注意選用高質量藥械,杜絕跑、冒、滴、漏;第三是要適時對癥用藥,應在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和正確診斷的基礎上,適時對癥用藥防治;第四是要嚴格安全間隔期管理,應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說明要求的安全使用間隔期用藥和采收產品。這些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關鍵是要有一套標準化的生產技術規程,讓農民照著做。其實對于已經實行統一選購、集中保管、嚴格配發使用管理的設施蔬菜生產合作社和企業,基本上不存在農殘問題,*需要加強管理的是面廣、量大的零散的設施蔬菜生產農戶。
3.5大力發展集約化育苗的能力建設
據本人測算,我國每年育苗移栽蔬菜對種苗的需求量在6 800億~7 300億株,目前集約化育苗供苗量僅有1 000多億株,缺口很大。種苗培育集約化標準化,是蔬菜生產現代化標準化的前提,但家家戶戶分散育苗難以保證種苗的質量標準,必須加快發展集約化育苗,讓購買商品苗成為蔬菜生產的常態。在集約化育苗能力的建設上,現階段要大力推廣普及技術已經成熟的穴盤育苗和南方的漂浮育苗,同時應該加快研發潮汐灌溉育苗、電熱膜加溫育苗、水培育苗、方體基質育苗等集約化育苗新裝備、新技術,為集約化育苗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貯備技術。這需要將集約化育苗作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鼓勵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的優先扶持項目,進一步加大對重點蔬菜縣集約化育苗場、公司或育苗中心的支持力度。
3.6加快推進設施蔬菜生產智能化
快推進設施蔬菜生產智能化,是解決蔬菜產業后繼無人問題的根本之策。要想“80后”的年輕人回歸農業,只能靠發展輕簡、時尚、高科技的智能農業,把菜農變成體面的職業。智能農業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初級智能農業階段,就是基于對傳統設施蔬菜優質高產典型經驗的解剖研究,將其數字化,實現病蟲害和植物營養遠程診斷、農事作業遠程控制和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二是*智能農業階段,就是一方面研制具有自學能力的開放型智能管理軟件,創建設施蔬菜生產自動化智能控制系統。另一方面是研究不同蔬菜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構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不同設施蔬菜生長模型,作為開放型智能管理軟件自動化智能控制的原始模型,在自動化智能控制的運行管理的過程中,通過大數據優化不斷完善設施蔬菜生長模型,實現設施蔬菜生產自動化智能控制系統的持續自動優化升級。要完成上述從傳統設施蔬菜生產向初級智能農業階段再到*智能農業階段的過渡,亟待強化*可靠、經濟實用的農用傳感器的研發。
3.7加快發展設施蔬菜無土栽培技術
設施蔬菜連作障礙越來越重,連續進行3年以上蔬菜生產的溫室、大棚,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連作障礙問題,無土栽培無疑是消除連作障礙的治本之策和有效途徑。無土栽培可讓菜農成為體面的職業,吸引年輕人回歸蔬菜生產;消費者對蔬菜品質和食用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無土栽培是標準化生產體系,沒有連作障礙問題,可以實現少用農藥甚至不用藥;無土栽培技術也越來越成熟?,F在有多種栽培方式,營養液栽培、潮汐灌溉、霧培、綿巖栽培、椰糠栽培等等,各地因地制宜地選擇和優化適宜的無土栽培方式。有條件的可以研究“潮汐+水霧”的無土栽培模式,即前期潮汐水培、中后期水霧培,充分發揮兩種水培的優越性,創新水培技術體系。
此外,都市微農業有望成為“十三五”設施蔬菜產業新的增長點。就是通過科學性、新穎性、趣味性、觀賞性、可食性和安全性設計與專業化租賃配送維護服務,讓有條件的都市居民足不出戶即可體驗農耕生活,享有智能氧吧,改善家庭環境,增加生活樂趣,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以微型植物工廠技術為支撐的植物藝術壁畫,也將成為都市家庭和辦公場所裝修的一大時尚。目前之所以發展緩慢,主要是營銷模式不適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跟不上。
原文刊登于《中國蔬菜》題目為:我國設施蔬菜產業概況與“十三五”發展
重點--中國蔬菜協會副會長張真和訪談錄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