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廣西都安縣三只羊鄉可力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群眾,近日樂享了一場民族風情濃郁的文化大餐——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等聯合主辦的“啃下硬骨頭·共同奔小康”扶貧故事走鄉村巡演活動舉行,受到群眾熱烈歡迎。
農民歌唱大賽、山歌會、采茶戲巡演……今年春節期間,廣西博白縣各鄉鎮、村屯的文化活動比往年都多。從正月初一到初五,經過五輪角逐,退伍軍人賓龍榮獲博白縣永安鎮農民歌唱大賽亞軍,決賽當晚,他的親友團竟然達到了200人。“春節如此,平時也不冷清。”博白縣文體廣電局局長張曉東說,博白縣各鄉鎮、村屯組建了不少山歌隊、采茶劇團、木偶戲團、龍獅隊,加上市里、縣里的文化下鄉活動以及鎮里組織的文藝演出,村民們一年四季可以看到各種演出。“這得益于農村文化設施的完善和文化社團的發展壯大。”張曉東說,從2009年開始,廣西大力推動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以博白為例,目前全縣建成197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覆蓋率達62%。
“客觀而言,發展不平衡問題在農村更加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相對較多。”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公共文化處處長黃松表示,廣西將全面實施文化興盛工程等六大工程和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連續3年新建和改擴建一批縣級、鄉鎮文化基礎設施,每年投入2億多元豐富基層公共服務資源。
“嶺南鄉村‘小橋流水人家’*生動的案例,一個‘古’字構成了江口村的靈魂。”今年春節,來自東北的驢友李冬冬在廣西灌陽縣江口村住了3天,這里吸引她的就是“古”字。近幾年,在當地有關部門扶持下,江口村立足“古”字寫文章,先后對56幢古民居、古石橋和古商業街(巷)進行保護性修繕,恢復重建古碼頭、古衙門,加強保護文物遺址,振興傳統手工藝,成效顯著,成為方圓百里的旅游名村。“留住了鄉愁,美化了鄉村,迎來了游客,發展了經濟……”面對春節黃金周很旺的游客人氣,江口村村民阿強感嘆“家鄉更可愛了”。
和江口村一樣,按照“宜居宜業宜游”思路,廣西恭城縣突出“坡屋頂、小青瓦、白粉墻、吊腳樓、木格窗”等瑤族建筑元素,全域規劃建設美麗鄉村,高標準完成7個集鎮和500個村屯。
江口村、恭城縣是廣西加強傳統古村落保護的縮影。2015年至2017年,廣西公布三批自治區級傳統村落名錄,共有659個古村落上榜。2018年,廣西提出啟動幸福鄉村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進鄉土特色示范帶建設和傳統村落保護。“申報名錄、建檔掛牌、立法保護、改善人居環境等都非常重要。”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謝日萬表示,傳統古村落保護刻不容緩,廣西正在探索和實踐立體的保護新模式。
今年2月8日,柳州市柳南區與廣西榮和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約,開發利用當地非遺項目螺螄粉制作技藝,共同在柳南區太陽村鎮打造螺螄粉特色小鎮。“這一方面發展產業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傳承特色文化,保護青山綠水。”柳南區文體局局長覃捷說。
2018年,廣西提出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開展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重點支持縣域和鄉村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一縣一拳頭產業”。“未來幾年,將大力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嚴霜表示,主要是加強特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的實施指導;建設特色文化小鎮,推動全區縣域經濟和小城鎮發展;支持民族風情演藝產業發展,促進文藝創新性融合,拓展和完善產業鏈;推動《廣西文化產業跨越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實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