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和蘆線東側的柳洞村新址上,屋舍儼然,村路平曠。涼亭短廊、文化廣場、健身器材一應俱全。
近年來,吉林省延邊州重點抓農村改革工作,農村發展迸發新活力。加大扶貧力度,全州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20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2.3萬人,減貧幅度占全州貧困人口的88%。通過組織實施旅游扶貧、光伏扶貧、兜底扶貧等綜合措施,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
十八大以來,延邊州努力為鄉村“美容”,村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村民直呼“想都不敢想”。五年來,共完成521個行政村環境綜合整治,投入總計2.3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077萬戶,農廁改造2.82萬戶,農村公路里程達到6311公里,占全州公路總里程的63%。同時,延邊州加大涉農資金和項目融合力度,統籌推進農房改造、道路交通、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村“短板”。每年春秋兩季,還在州內全面開展農村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重點清理沿公路線、鐵路線、農戶房前屋后和村屯周邊垃圾污物,農村環境清潔率達到80%以上。
外修村貌,內修底蘊。延邊州通過打造演藝品牌、文化品牌、傳統民居品牌、紅色文化品牌,堅持文化引領,為村風提蘊,實現“內外兼修”。
走進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家家戶戶的圍墻上繪著栩栩如生的民俗畫;民俗餐廳里,打糕、辣白菜等民俗食品擺上飯桌;頗有特色的朝鮮族民居,幢幢都是青磚黛瓦峭壁飛檐。
光東村表演隊隊長金鐘日說:“村里的表演隊還編排了很多朝鮮族民俗舞蹈,不止能娛樂,還能創收。去年我們表演了70場,每人有3500元的收入。”據了解,除光東村外,密江村、東光村等民族村也先后成立了“民俗表演隊”。
目前,延邊州包括安圖縣茶條村、和龍市光東村等13個村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名錄》。為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延邊州先后命名了32個非遺項目傳承基地和17個展示點,公布了134名代表性傳承人。加強特色村寨保護和建設力度,突出朝鮮族特色民居和標志性建筑物特色,同時還建設了琿春大荒溝、汪清東滿密營等一批紅色主題旅游文化園區。
面貌美了,底蘊厚了,慕名的游客自然紛至沓來。如今,延邊州旅游產業勢頭正勁,逐漸成為鄉村收入的“聚寶盆”。
為增拓村民收入渠道,延邊州大力培育鄉村旅游產業集群,豐富美麗鄉村建設模式,以魅力鄉村建設為載體,利用農村文化習俗、產業基地以及鄉村田園風光,發展民俗旅游、體驗旅游、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同時抓好旅游沿線型和景區帶動型鄉鎮旅游開發,豐富美麗鄉村建設多元模式發展。
近日,走進圖們市月晴鎮白龍村時,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寬敞干凈的水泥路被白雪覆蓋,道路兩旁的樹木正伴著春風迎接新生;青色的屋頂、橙色的房檐、綠色的墻體……白龍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金京順說,十八大以來,白龍村下大力氣修整村容村貌,累計投入各類資金500余萬元,用于新修水泥路面、鋪設供水管線、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
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白龍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頗具朝鮮族建筑特點的仿古部落群——“中國朝鮮族百年部落”、中國*展現延邊朝鮮族遷移史的展覽館——圖們百年部落朝鮮族民俗展覽館以及“農耕舞”“刀舞”等文化盛宴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賞游。
白龍村充分利用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礎和極具潛力的旅游開發資源,積極傳承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通過表演“農耕舞”“刀舞”等方式,進一步開發村旅游資源,提高村集體收入,進而逐步形成邊境風光和朝鮮族民俗文化相融合的“農家樂”旅游產品,為村子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也成為了月晴鎮乃至圖們市旅游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顯著;聚焦挖掘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潛力巨大;力促農業現代化建設轉型升級,成效進一步提升。如今,延邊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節節攀升,農村發展迸發勃勃生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