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寧波市出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爭創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前列,高水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推進“六爭攻堅、三年攀高”行動、建設“名城名都”提供堅強支撐。《行動計劃》是新時代我市推動“三農”發展的總抓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指南。
三個特色重點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行動計劃》的出臺,意味著我市將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目標、更強的力度,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高水平譜寫新時代“三農”發展新篇章。記者就《行動計劃》的重點、特色、意義等問題采訪了市委農辦主要負責人。
問:《行動計劃》提出,我市要創建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是基于什么考慮,有何意義?
答: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主干道和綜合樞紐,走城鄉融合之路是實現中國特色鄉村振興的七條道路之一。寧波城鄉融合發展現實基礎較好,走在全省、全國前列,具備了爭創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的基礎條件。
寧波推動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主要路徑是“五個化”:一是城鄉形態格局特質化,按照“城鎮高度集聚、農村多樣保留”要求,進一步完善城鎮和鄉村布局體系,構建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城郊十園、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新型城鄉融合載體建設。二是功能要素配置集成化,積極引導人口、資本、技術等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三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城鄉公共服務標準和質量差距逐步縮小機制,推動城市優質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公共資源向農村覆蓋延伸。四是基礎設施建管一體化,建立完善城鄉統一的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機制,構建覆蓋城鄉的交通道路、供水供電、信息通訊、環衛保潔等基礎設施服務網絡。五是政策制度供給體系化,全面深化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構建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土地管理、就業管理等制度及城鄉一體的政策體系。
問: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主抓手,我市在推動高水平美麗鄉村建設方面有何舉措?
答:我市要按照“大花園”“大景區”標準,高水平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把美麗鄉村打造成為寧波*具影響力、*耀眼的標志之一。 一是要抓示范創建,加快實施“百村精品、千村景區”工程,優化美麗鄉村全域規劃,推動縣、鄉、村三級聯動,堅持點、線、面有機結合,創建一批在全省、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典范鎮、典范村、風景線,成為全省、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排頭兵。二是要抓補齊短板,著力圍繞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改建、治危拆違、農房建設、基礎設施等薄弱環節,加大投入,重點發力。三是要抓品質提升,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開展農村安居宜居美居專項行動,強化村莊和農房規劃設計,推進富有地方特色的甬派鄉村民居建設,推進村莊景區化建設,促進建村、建房、建景“融合”,提升鄉村品質。四是要抓特色塑造,結合鄉村實際,因地制宜打造產業特色、資源特色、區位特色、文化特色、建設模式特色、形態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和同質化現象。
問:富民強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行動計劃》謀劃了哪些重要舉措?
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讓廣大農村環境美起來、集體強起來、農民群眾富起來。
一是高水平推進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加快實施“百村精品、千村景區”工程,強化規劃設計,推進富有地方特色的甬派鄉村民居建設,促進建村、建房、建景“融合”,加快推進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二是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堅持“輸血”與“造血”有機結合,以“三資”管理、“四制”發展為重點,極力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新途徑、扶持新模式和運行新體制。三是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農民就業創業,實施農民持股計劃,不斷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提高收入水平,實施低收入農戶全面小康計劃,建立以政府主導、保險核心、公益依托、金融支撐、社會參與“五聯統保”低收入農戶*幫扶模式。四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改革創新驅動資源開發,以推進農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灘涂地、坡地、集體建設用地、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激發推進鄉村振興新動能。
九大行動25項重點工程:
實現“5個振興”
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5個主攻方向,我市將實施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綠色都市農業強市建設、高水平美麗鄉村創建、富民強村、鄉風文明塑造、社會治理創新、農村綜合改革、人才科技支撐和農村黨建引領9個專項行動,實施城郊美麗鄉村綜合體(田園綜合體)建設、特色小鎮建設、四明山區域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工程、現代農業“152211”工程、種業強市建設、民宿經濟培育發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景區村莊創建等25項重點工程。
■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
《行動計劃》提出,全面實施綠色都市農業強市建設行動。加快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實施綠色都市農業示范區“152211”工程,做強做精各級農業園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優質精品現代種養業,推進農業產能向綠色都市農業示范區轉移集聚。
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建設“三品一標”農產品產地215萬畝,農業標準化率65%以上,建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實施農業品牌振興計劃。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創新,加快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培育發展鄉村共享經濟、眾創經濟、農機裝備產業、特色文化產業。
推進農旅文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民宿經濟,力爭實現民宿經濟總量三年翻一番。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提升一批*、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點、精品線。
■人才振興: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行動計劃》提出,全面實施人才科技支撐行動。
實施農村創業創新人才開發工程,推進現代農業領軍人才開發“泛3315計劃”,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引進創業創新人才和團隊。支持海歸人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退伍軍人等各類人員返鄉下鄉創業,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可在創業地享受與當地勞動者同等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參加各類現代農業領軍人才和“新農人”“農創客”培訓開發工程,支持在甬高校與企業聯合實施鄉村振興人才開發計劃。實施鄉賢人才回歸工程,吸引各類鄉賢回歸,直接參與農村發展和治理工作。開展農村創業創新人才專項培訓,培育壯大農村創業創新導師隊伍,全面提升創業創新能力。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一批示范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組織領導體系,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人才庫、項目庫、師資庫、教材庫、基地庫等建設。三年累計培訓農村實用人才3萬人次,新增農村實用人才1萬人、新型職業農民7000人。
■文化振興: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
《行動計劃》提出,全面實施鄉風文明塑造行動。
強化農村文明示范引領,著力實施“三美建設”行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風文明塑造的各方面、全過程。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全市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比例80%以上,建成30條以上農村文明示范線。
大力開展移風易俗,開展婚喪禮俗整治行動,推廣“限定*人情”“四季菜單”等做法,有效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
深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加大農村文化禮堂投入力度,力爭每年新增農村文化禮堂300家以上。推進基層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及鄉風家風館、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等文化陣地建設,充分發揮“微型黨課”“小板凳工作法”“聊天長廊”等載體作用。
謀劃實施鄉村文化振興計劃,建強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大力發展村級文化員隊伍,加強業余文體團隊、文化骨干等基層文化隊伍培訓,提升農村文化軟實力。傾力打造“我們的節日”“天然舞臺”“天一講堂”等品牌,推動鄉村各類文化節慶活動專業化、品牌化發展。
推進鄉村*歷史文脈保護傳承工程,因地制宜建設民俗生態展陳設施,收集展覽富有地域特色和群體記憶的農村歷史文化遺產。
■生態振興: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
《行動計劃》提出,全面實施高水平美麗鄉村創建行動。
推進新時代美麗鄉村示范創建,以富裕、文明、宜居為導向,完善市級美麗鄉村示范創建標準體系、評價考核體系,強化整縣、整鎮示范創建,提升示范創建標準水平。創建認定美麗鄉村合格村1000個,培育美麗鄉村示范村150個、示范鄉鎮50個、風景線50條,50%以上區縣(市)創建成為省、市美麗鄉村示范縣。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編制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方案,統籌推進鄉村山水林田路房整體改善。制定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條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行政村覆蓋面80%以上。深入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提升計劃,實現生活污水規劃治理村全覆蓋。推進“廁所革命”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和改造農村公共廁所15000座、旅游廁所500座以上。
推進農村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提升農村空氣治理,大力建設“污水零直排區”,鞏固農村劣Ⅴ類水剿滅成果,鄉鎮級集中式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7%以上。加強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保護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都在92%以上。
■組織振興: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行動計劃》提出,全面實施農村黨建引領行動。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全面深化基層黨建“整鄉推進、整縣提升”,開展農村基層黨建“對標建強、領航振興”專項行動,充分發揮基層黨建的組織力和號召力,激發廣大群眾主體作用。樹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持續深化堡壘指數管理和星級評定,農村鋒領黨組織(四星以上)達到80%。
深化農村“領頭雁工程”,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大力推動“能人回引”,重點在農村致富帶頭人、鄉土人才、新鄉賢、務工經商返鄉人員、復員退伍軍人等群體黨員中優選村黨組織書記。加強村務工作者隊伍職業化建設,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到村任職。完善選派*書記工作制度,推行“分類選派、全程駐村”。
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嚴格執行“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議事等制度,持續開展主題黨日、特色黨課進農村、大型開放式組織生活等活動。定期開展“黨性體檢、民主評議”,規范有序開展不合格黨員組織處置工作。注重在*青年農民、在外農民工*分子中發展黨員,45歲以下農村黨員比例不低于25%。深化黨員“鋒領指數”管理,落實黨員管理“十條紅線”,推行黨員身份證制度,加強流動黨員管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