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8)稱,改革開放以來,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發展受到思想觀念障礙、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城市偏向政策長期延續等因素影響,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四大難點。
一是農民增收難,持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短板。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明顯乏力,農業生產對農民增收的貢獻逐步下滑,農民收入的增長主要是依靠農業經營凈收入之外的國家財政或第二、第三產業支撐。同時,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城鄉收入差距依然很大,仍高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比1983年高近50%。
二是農業農村投入資金不足,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薄弱環節。2016年,城市的燃氣普及率是村莊的4.26倍,城市的生活污水處理率是村莊的4.67倍。從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角度看,2016年,城市居民的人均醫療保健支出是農村居民的1.8倍,城市*生活保障平均標準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別是農村的1.6倍和2.1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仍然是制約中國鄉村發展的主要障礙。
三是農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實現農業農村綠色發展任務艱巨。農業面源污染是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因素,2016年,中國化肥使用強度高達每公頃359.1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農藥使用強度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流失的化肥、農藥給大氣、水、土壤等帶來嚴重污染。
四是各類人才短缺,提高農民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是關鍵。由于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長期不足,中國農民整體人力資本水平偏低的狀況未得到根本轉變,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資處于較低水平,全國91.8%的農業從業人員僅具備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西部和東北地區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農業從業人員比重不超過7%。農村人口的年齡構成、科學文化水平和素質遠不能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亟待解決的難題。
《報告》建議,要從根本上破解社會的主要矛盾,就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一要始終抓住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不放松;二要建立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聯動機制;三要構建可持續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四要明確鄉村全面振興的標志和實施路徑;五要采取分區分類的差別化推進策略,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村莊,實行分區分類的差別化推進策略,鼓勵探索多種形式的鄉村振興模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