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興村先興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教育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如何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加強農民職業教育,補齊農村人才供給短板,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大課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民職業教育和農村人才培養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一是必須做大鄉村人才總量,厚植農村人才規模基礎。針對農村人才短缺之需,進一步加大農村人才開發力度,做足人才總量,在補短板、抓弱項、強動力上積極作為。二是必須調優鄉村人才結構,提升農村人才培養*度。按照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的總要求和地方產業布局,把農村產業鏈、生態鏈、人文鏈與人才培育鏈聯接起來,健全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課程體系、方法體系,完善分層分類的人才孵化培育鏈條。三是必須提升鄉村人才素質,提高農村人才培養質量。立足高素質、復合型、創業型的“一高兩型”培養目標,深化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職業資格相匹配,專業知識與創業實踐相促進,培訓時間與農時季節相銜接的教育培訓模式。
辦好新時代農民職業教育,需要我們聚焦鄉村人才振興,堅持傳承發展和目標導向,強化系統思維和需求對接,用新思想轉變農民思維,用新目標激發農民干勁,用新技能增強農民本領,用新機制服務農民成才,加快“一高兩型”農村人才培養。
一是堅持姓農為農,扎根農村大地辦農民職業教育。鄉村振興靠的是農民,為的也是農民。針對教育對象分布地域廣、居住分散的特點,按照便民就近的原則提供有質量的教育,是農民教育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此,農民教育要始終把“農民歡迎、農民受益、農民滿意”作為衡量標準,堅守姓農本色、為農底色、便民特色,強化與縣(區)電大、鄉鎮成校聯動,走出校園、走進鎮村,完善基層教學點,將集中授課與送教上門相結合,把課堂建在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廣闊大地,讓農民職業教育更接地氣。
二是加強思想引領,緊扣發展大勢辦農民職業教育。思路決定出路。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美麗化、農民職業化目標,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路、政策、舉措講深講透,把高質量發展、綠色生態導向、美麗鄉村品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互聯網+等思路理念和經驗案例作為教學內容,教育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著力提高農民終身學習的能力,促成農民價值觀念進步與農村文化繁榮,促進勞動者知識更新與技能提升,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組織化、社會化、生態化水平;重視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拓展教育內容,探索形成“生產技能、生態理念、生活品質”互動提升的文明素質培訓體系。
三是深化產教融合,改革創新辦農民職業教育。《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從國家層面明確了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必須認真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更加關注產教融合的高度和校企合作的深度,深化學院對接地方產業、教師對接行業企業、師生對接職業崗位的“三層對接”教育模式,選擇區域、行業的龍頭企業作為教學實訓基地,鼓勵和扶持農民大學生和新型職業農民創業致富,完善和優化教學基本建設和基本配置,加強實踐教學、強化辦學特色、提升內涵質量。
四是提升創業能力,助力振興辦農民職業教育。能不能帶動農民創業致富,是衡量“一高兩型”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標準。堅持把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深化農民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通過農民大學生創業聯盟成立、創業教育引導、創業實踐推動以及創業典型選樹,致力于打造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創業鏈有機銜接的鄉村人才培養孵化體系;突出專創融合、基地孵化、理實一體,深入推進跨學科跨專業的導師制、分段式、創業型的中級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做優“產業、行業、企業、專業”多方協同、共贏共享的農民教育培訓項目,深化“學歷+技能+創業+文明素養”的鄉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五是統籌優質資源,借勢借力辦農民職業教育。堅持開放辦學、打開校門,依托市校合作、市所合作、地校合作等平臺,借智借力,加強教育資源的統籌整合,不斷深化“中高職銜接、電大開放教育、合作高校函授或網絡教育”“專科+本科”的學歷教育的人才培養梯度體系,充實兼職教師師資庫,做強“農科教技、省市校鄉”四合一的師資隊伍,組織本土化的教材編寫。堅持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加強地方特色課程和網絡視頻課程建設,強化省、市、縣(區)、鄉鎮之間農民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