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阡陌縱橫的黃山大地上,滿眼的綠意恣情舒展,正在抽穗揚花的稻田生機勃勃,稻花香里令人憧憬著秋收的日子。藍天白云下,一只只白鷺不時騰起,繪成了一幅寧靜悅目的田園水彩畫。
沃野千里共筑田園夢想。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今年上半年,黃山市委、市政府迅速出臺了《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成為新時代黃山市做好“三農”工作的總綱領。全市各地緊密結合黃山實情,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認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推進新時代“三農”工作開好局、起好步。黃山大地農業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正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發展有勢頭,農民致富才有奔頭。
“這幾年我們走遍了全國茶產區的萬水千山,小罐茶*后將生產基地落在黃山市,正是因為這里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并且重視有機種植,非常好地滿足了小罐茶對茶葉品質的要求。”今年6月在北京國際茶展期間,小罐茶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海玉深有感觸地說。
茶產業是黃山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年來,黃山市堅持立足自身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打造具有黃山特色的現代農業,各地深入推進茶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茶產業提升行動,加大宣傳推介,不斷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全市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1.69萬畝,建設生態高效茶園3.2萬畝。全市已建成茶旅結合觀光園19處,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松蘿茶等黃山名茶博物館相繼建成開放,現代化的茶葉加工廠掩映青山綠水間,孕育出馳名中外的黃山名茶,同時成為人們參觀體驗的理想之地。如今走進黃山茶產區,登茶山、進茶園,“當”茶農、品茶飲,在茶葉的氤氳清香中品味鄉思、鄉戀、鄉情、鄉愁,已成為人們心向往之的生活時尚,也推動著黃山茶產業朝著全產業鏈迅猛發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春茶產量2.65萬噸,產值30.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和2.7%,其中名優茶產量1.39萬噸,產值27.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1.1%;截至5月底,全市茶葉自營出口1.78萬噸,創匯7098.7萬美元。
產業得以快速發展,依托于黃山對鄉村發展新動能的強力培育。近年來,黃山市堅持提質量、增效益,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發展的創新力、競爭力,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型導向轉向提質型導向,特色種養業蓬勃發展。
圍繞“六有”實施“四大工程”,加快山泉流水養魚產業發展,截至6月底,全市新建(含改建)生態塘口400余口,面積10000平方米以上,綜合產值達1.3億元。從去年開始,農業部門在全市各地全面啟動了小產區研究工作,對黃山區的太平猴魁,徽州區的黃山毛峰、皖南花豬,歙縣的黃山貢菊、三潭枇杷,休寧的泉水魚,黟縣的山泉米,祁門的祁門紅茶以及黃山市的徽州香榧、皖南中蜂等產品,按照“一本書、一個地理標志、一個龍頭企業、一套地域環境指標、一套全程質量控制方案、一套產品品質理化指標體系、一位大師、一個產學研協作平臺、一套產業體系、一個產品形象代言人或一句經典廣告詞”的模板建立和完善小產區發展模式。小產區農產品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和品牌記憶,與市場需求者的文化底蘊、價值取向與審美情趣的完美契合,正助推黃山農業走向精致、走向高端。
與此同時,黃山市作為全省首批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創建兩個試點市之一,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主攻方向,于2015年底在全省率先開展了農藥集中配送工作,積極探索完善農業投入品管理新機制,不僅讓廣大農民在“零差價”中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而且有力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目前,全市農藥配送電子管理系統已開發運行并逐步完善,根據季節性需求,分批招標采購農藥并及時配送到各基層網點,供農民群眾零差價購買。截至6月底全市合計采購到庫農藥86個品種、164個品規共計442.8噸,粘蟲板7萬張,殺蟲燈211臺,共計1890.6萬元,實際配送150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8%,同時累計回收廢棄農藥瓶(袋)100多萬個,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此基礎上,去年黃山市又全面啟動了有機肥替代化肥工作,全市共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96.9萬畝次,覆蓋率達92%,畜禽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穩步實施。隨著工作的深入推進,市民餐桌上的農產品將越來越綠色、越來越讓人放心,黃山農業也將站在新的起點上領先一步。
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現在我們公司里80后、90后比比皆是,這些年輕的新型農民駕駛著大型農機耕作在廣闊天地,操控著無人機翱翔在綠色田野,摁撳著自動化的開關按鈕,感到無比自豪。”黟縣有農公司總經理徐海波感慨道,“全程機械化,讓農民真正成了吸引人的職業!”有農公司年輕的農機手韓龍生則掩不住話語中的興奮和驕傲地說:“原本一個人*能插1畝地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們現在一個人可以插20畝呢!沒想到做農業也很有成就感!”
而在與浙江相鄰的偏遠大山深處,歙縣岔口鄉大洲源村民吳葉林除了做好家里的農活,這兩年還多了一份職業——指點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去附近*攝影點拍照。“我家只有2畝多山地,原來主要收入靠油菜、茶葉,2016年建了一個新房開始辦農家樂,去年毛收入有6萬多元,今年到目前我已接待了近千人了。”吳葉林邊仔細介紹他的農家樂,邊興奮地訴說他現在的生活巨變,“今年我家收入超過10萬元肯定沒問題!”
近年來,全市各地以補短板、增福祉為重點,著力打好*脫貧攻堅戰,不斷提高農民民生保障水平。今年第七批152名新任選派幫扶干部通過崗前培訓已奔赴各貧困村開展工作,各地認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認真落實*扶貧、*脫貧基本方略,強力組織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全市建設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141個,占目標任務的92.2%,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共發展達標村138個,自種自養貧困戶達標戶11117戶。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14420.43萬元,貸款戶數達3824戶,同時全市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8348.2萬元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目前全市15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3.9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15.3萬減少到2017年的13760人,貧困發生率從10.9%下降到1.21%。全市農村水電路氣房訊建設全面提速,科教文衛等各項事業加快發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的647個、占93.5%,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459元,增長9.7%。
百尺竿頭更思進。為讓農村資源要素更好地活化起來,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近年來,全市各地深入推進農村重點領域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全面完成,黃山區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穩步推進,黟縣農業保險試點經驗在全省推廣,屯溪區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試點走在全省前列,江南林交所業務網絡初步實現全省覆蓋,供銷社綜合改革走在全國前列,黟縣“有農模式”得到各方面關注和肯定。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夏日清風掠過田野,走進黃山區新豐鄉盛洪三保中心村,如粉似霞的荷花在翠綠的荷葉叢中亭亭玉立,陣陣清香沁人心脾,新奇的玉米迷宮令人駐足流連,鵝卵石與青石板鋪就的村道干凈整潔,烈日下,村民們正在加緊進行*后道路工程的施工。“從6月份開園到現在,已經陸續接待游客上千人。我們將繼續優化旅游配套設施,提升生態園吸引力,推動全域旅游整體發展。”昔日偏遠的三保中心村如今成了“網紅村”,信心滿滿的盛洪村黨總支書記方濤高興地說。
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近年來,全市各地聚焦鄉風文明,積極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深入開展全域環境整治、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啟動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PPP項目,累計建設264個美麗鄉村中心村、占規劃數量近一半,整治建設鄉鎮政府駐地91個、基本實現全覆蓋,黃山市連續4輪在全省美麗鄉村考核中位居前列。與此同時,農村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光網,集鎮以上及新農村建設點光纖*全覆蓋,通信網絡覆蓋所有村委會、衛生所、學校及農家書屋等公共場所,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4G全覆蓋。
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堅持多規合一、規劃先行,已成為黃山鄉村振興的主旋律。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各地十分注重村莊保護與文脈傳承,堅決杜絕大拆大建,持續推進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獲批中國傳統村落92個,入選國家首批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并注重利用閑置古建筑建設村史館、鄉賢好人館,有效發揮了助力鄉風文明的積極作用。目前,全市共擁有3個*、5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10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4個中國*美休閑鄉村,2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極具黃山特色、擁有“顏值”“價值”“氣質”的生態田園新村莊煥發出強勁生命力,“旅游+農業”催生的新業態推動著黃山市農村一二三產融合,已成為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動能的有效途徑,成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支撐。
圍繞優化布局、豐富內涵、業態拓展、效益提升的目標,全市各地不斷拓展農業深度和廣度,支持農村、農民盤活農房農具、農田農地、農水農樹等各類資源,依托山地、森林、塘庫、茶園、果園等特色資源,保持利用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區等文化遺址遺產,加強創意創新,農業觀光類、農趣體驗類、民俗文化類、農家生活類、科普教育類、游學體驗類、休閑度假類、戶外運動類、特色餐飲類、濱水游憩類、森林康養類、避暑納涼類等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產品蓬勃興起,聚焦“一朵花”—阡陌交疊的油菜花海,游覽“一條線”—新安江山水畫廊“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魚”的立體生態格局,品嘗“一尾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山泉流水養魚,留宿“一間房”—體驗慢生活的徽州民宿等等,不僅增強了黃山農業的多功能性,更展示出精致農業的美好前景。目前,黃山已形成400個踏青觀光攝影點和11條春季賞花攝影線路,擁有6700多口近14萬平方米的泉水魚池,近800家散落在村落里的徽州民宿,成為休閑農業的新亮點。今年1—5月份,全市共接待鄉村旅游游客1633.48萬人次,同比增長12.54%,鄉村旅游總收入129.81億元,同比增長13.52%。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干的黃山,在鄉村振興這份大考卷上,正在留下別樣的精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