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淮河中下游,境內河流湖泊眾多,江蘇淮安是典型的“平原水鄉”,獨特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水資源、南北兼具的氣候,造就淮安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近年來,淮安市圍繞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和休閑農業“4+1”現代農業產業,每年安排額5000萬元引導資金,全力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同時,淮安各地通過實施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改革,推動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累計流轉土地面積341萬畝,占確權頒證實測面積的60%。淮安正在通過多種舉措,探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之路。
歷史上,淮安曾是赫赫有名的“天下糧倉”;今天,這里的農業生產經營因為技術的提升,有了新的面貌。
2009年,經農業部、國臺辦批準,淮陰區在碼頭鎮設立了國內第29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總規劃面積約96平方公里。目前,該創業園已經有包括特色農業、深加工和現代農業冷鏈物流配送等十余家臺資涉農項目落戶臺創園。
臺灣“農民”們給淮安帶來的驚喜不止于此:皇達蘭花引進的蝴蝶蘭出口日韓,一支就能賣到5美金,一個小型冷庫的蝴蝶蘭正常情況下能賣到3萬美金;臺灣美濃香瓜的市場前景也一片大好,在上海的批發價每個高達1千人民幣。
除了吸引“臺灣農民”外,淮安市本身也在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近年來,淮安市圍繞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和休閑農業“4+1”現代農業產業,每年安排額5000萬元引導資金,全力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2017年全市農業“4+1”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9%,獲“中國稻米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市”稱號,盱眙縣被中國漁業協會認定為“中國生態龍蝦*縣”,8個小鎮入選省農業特色小鎮。
從品牌建設來看,近年來,淮安市提升農業發展質量,農產品品牌建設一直處于全省領先位置,創成中國地理標志8件、*商標7件,擁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20件。洪澤湖大閘蟹品牌價值80億元,躋身全國“十大名蟹”。
在扶貧方面,淮安市深入實施*扶貧、*脫貧基本方略,按照“制度化+信息化+公開化”的思路,以*扶貧脫貧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打造“陽光扶貧”系統,走出一條以“陽光扶貧”保障脫貧攻堅的新路,為全省甚至全國實施*扶貧、*脫貧提供了淮安經驗。
農村土地改革激發產業新動能
土地“活”則產業“活”。為了優化配置農業生產要素,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經過多年探索,淮安市形成了四大創新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模式。
一、土地租賃經營模式。農戶依法自愿有償將承包土地租賃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租賃雙方合理合法商定租賃期限、價格和結算方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集中租賃土地統一對外發包,簽訂規范合同,防范個人租賃風險。
二、聯耕聯種經營模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依托或整合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承包農戶提供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農業社會化組織開展微利有償服務,合理確定服務標準和收費標準,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
三、土地股份合作經營模式。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牽頭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實行規模化經營。合作社與入股農戶簽訂流轉合同,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入股土地,對流轉收益按入股土地份額實行保底+分紅。
四、農地入股經營模式。農業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關系,引導農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股量化,實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或以土地承包權入股組建農業或土地股份制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統一組織生產經營,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農業。
據了解,自2013年以來,淮安市7個縣區和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應確權的116個鄉鎮(街道)1344個村17158個村民小組82.5萬戶農戶頒證到戶,涉及承包合同面積458.3萬畝、實測確權面積567.5萬畝;在去年全省承包地確權登記數據庫通過匯交質檢的29個縣(市、區)中,淮安市占8個,在全省率先以市為單位完成確權頒證工作。在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的基礎上,推進成果應用,放活土地權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