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千差萬別、條件各異,往往有著自己獨特的自然稟賦。發現自身稟賦并使之轉化為特色資源優勢,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在這方面,鄉村本土人才具有獨特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這是從我國農村人力資源實際出發、基于鄉村人才的基本狀況、著眼于鄉村人才的現實需求和長期發展需要而作出的正確判斷。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實踐也證明,本土人才具有減少扶貧成本、提高致富效率、發揮資源優勢、激發內生動力等基礎效應,理應在鄉村振興中得到更多重視。
要發揮本土人才懂經營、會管理的資金規模使用效應,實現有限資金效益*化。資金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直接因素。雖然國家財政、金融機構和社會各界對貧困地區和困難戶進行了政策性傾斜和援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這種輸血式的幫扶并非治本之策和長久之道,鄉村振興終究要靠鄉村的自我發展來實現。如何使有限的資金發揮*的效益,以此激活鄉村的自我發展功能,放大資金的經濟效益,一直是困擾鄉村發展的難題。發揮本土人才的資金規模使用效應,具體來說,就是把錢集中起來,委托本地的“能人”使用,使之產生*的經濟效益。在這期間,各級政府、村級組織要加強監督管理,并讓農民群眾參與監督。這樣,死錢活用、以錢生財,既能把各類涉農資金變成推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活水源頭,又能節約財政成本,還能避免助長貧困群眾的“等靠要”心理,一舉多得。
要發揮本土人才干事創業的人力帶動效應,實現農村勞動力優勢*化。在勞動力資源越來越珍貴的背景之下,擁有大量剩余勞動力資源的廣大農村,無疑擁有強大的競爭優勢。對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市縣農村的調查,一個農民一年只忙麥秋兩季,約計只有二至三個月的農活,一年之中有9個多月的時間無固定活干,只好依靠短暫出賣勞動力掙錢。這種臨時性工作大都很不穩定,報酬也低,造成了勞動力資源的極大浪費。造成這種狀況的關鍵因素就是缺少當地帶頭人,形不成“人力帶動”效應。如果由具有組織管理能力、農民信得過的本土人才,將富余勞動力組織起來,從事規模化、有組織的經濟活動,就可以盤活勞動力資源,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并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探索由富余勞力向“職業農民”的轉變。
比如組織各種形式的經濟合作組織,建立起科學的勞動力管理制度,進行必要的管理和培訓,這樣既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又可以把勞動力隊伍進行細分,建立起適應不同行業要求的職業農民隊伍,對內進行協作生產,對外進行組織化輸出。這樣不僅能夠杜絕農村勞動力浪費,而且能把農村勞動力的作用發揮到*程度,變閑置勞力為人力資源優勢。
要發揮本土人才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的資源利用效應,實現農村資源優勢*化。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經濟,是一條被充分證明了的鄉村脫貧致富的成功經驗。我國農村千差萬別,條件各異,往往有著自己獨特的自然稟賦。發現自己的稟賦并且使之轉化成為特色資源優勢,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而要想發現和利用這些資源優勢,首先就要有慧眼識珠的人。
本土人才*了解本土資源優勢所在。改革開放以來,不少貧困地區的本土“能人”,利用當地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特色資源——特色產業——脫貧致富”的路子。他們或利用土地資源優勢搞適度特色種植,或從事土特產品加工,或開發具有地標性質的綠色產品系列,都取得了成功。近年來,許多貧困地區的*旅游資源日漸成為潛在的價值洼地,正越來越多地吸引人們關注,只要有人帶頭,在政策上加以引導,就能實現“資源變資產”,把山水田園變成脫貧致富的財富源泉。
要發揮本土人才一呼百應的“能人”效應,實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化。首先,“能人”效應能夠激發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自信心,變“人窮志短”為“人窮志不窮”。對于貧困人口來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他們相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對于身邊的“能人”比較信服。發揮這些榜樣的力量,通過脫貧致富的“真人真事”,能夠顯著增強農民戰勝困難的信心,實現精神上先富起來,并進一步改變物質上的貧窮。其次,“能人”效應能夠孵化出更多的鄉村能人。
廣大農民群眾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才資源,如果有人帶動,再加上政策上的引導,就能產生人才孵化效應,進而出現人人爭先致富、個個勇于創新的良好局面。*后,“能人”效應能夠推動人才脫貧長效機制的建立。從長遠來說,本土人才具有深厚的鄉土情懷,只有本土人才才更有可能扎得下根、穩得下心,真正把心思用在家鄉的建設上。因此,本土人才是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的主體,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我們應堅持走充分挖掘、培養本土人才資源為主,人才引進、人才支援等手段為輔的鄉村人才振興之路,逐步建立起當地人才不斷成長的長效機制,更多依靠鄉村本土人才改變家鄉面貌、實現鄉村振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