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無錫市錫山區鵝湖鎮金星農場內機聲隆隆,2臺收割機駛過溝渠上用樓板搭就的“路”,進入金燦燦的稻田收割。“經專家現場測產,水稻畝均產量達1000斤,稻田內套養螃蟹、澳洲龍蝦等,預計畝均效益約5000元,是單種稻麥的6倍左右。”鵝湖鎮水產協會會長顧海濤說。目前,無錫市5000畝水稻采用這種綜合種養方式,較去年增加近2000畝。
在占地100畝的金星農場,一條條溝渠寬度在三四米左右,深1米多,是普通稻田的一二倍。“寬溝深渠是為了便于蝦蟹生長,而水稻從6月到10月的生長期間,三天兩頭要向稻田灌水,也適合蝦蟹等水產生長。”金星農場主司洪良說。
稻田綜合種養符合循環農業生產原理。稻田內蝦蟹等水產產生的糞便、多余的飼料等可為水稻生長提供養料,水稻生長過程中有蟲害,通過加大田間灌水量,讓蟲害浮于水面,又能作為水產的飼料。通過科學化管理,水稻不用化肥、不打農藥,蝦蟹、甲魚吃的是天然餌料,基本不用魚藥,和傳統種植、養殖模式比更加綠色、安全。
“科學種養才能有高效益,前提是要舍得投入。”惠山區的強大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建強說。去年起,他在市水產專家的指導下,對50畝稻田投放了龍蝦苗、魚苗,6月龍蝦上市后,又在稻田內投放了青蝦苗。他算下來前期投入要數十萬元,其中僅種稻畝均成本就要比傳統稻麥種植高60%以上。但從銷售形勢看,畝均收益5000元以上,是傳統稻麥種植的6倍多。這讓他堅定了明年繼續稻田綜合種養的信心。
“稻田綜合種養是有‘底線’的。”江陰農委水產站副站長朱雷陽說。此類農地結構不得被破壞,水稻種植面積約達原面積的90%,溝渠面積只能占約10%。無錫市農戶*實施稻田綜合種養且經考評符合條件的,可獲每畝1000元的補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