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需要更多的職業經理人來滿足公司發展的需要。”廣東“十佳*美新型職業農民”、廣東粵森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創尚同時兼公司總經理,2014年成立到現在,粵森公司的牛大力聯合種植規模從不到100畝發展到2000多畝,輻射帶動發展2萬多畝,企業快速發展,業務量也激增,黃創尚也因此“忙得不可開交”,他也非常希望有更多“專才”加盟自己的團隊。正如粵森公司一樣,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各環節越來越需要會種養、懂技術、善經營、能管理、素質高的現代農業經營管理人才,而農業產業要提檔升級,也越來越需要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誠然,要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于人才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14次提到人才。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然而,我們通過深入調研發現,在我省,既懂農業技術,又善管理的復合型農業職業經理人緊缺,這可能是掣肘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短板之一,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同時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年薪30多萬元招不到合適的人”
臺風“山竹”來臨前,位于廣州市南沙區大崗鎮廟貝村的廣州東升農場有限公司里,副總經理范梅紅忙里忙外,又是開會,又是協調防風相關事宜。
范梅紅是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05屆綠色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畢業生,畢業后一直在東升農場工作,從*基層崗位做起,逐漸成長為公司董事長區景泰放心的職業經理人,“我前三五年做技術,后幾年做管理,前后從事過十幾個崗位的工作。”
盡管有范梅紅“撐場”,但在區景泰、范梅紅兩人看來,對于既懂專業技術又有管理經驗的人才,公司依然很缺,“*的職業經理人,我們公司十個八個都還需要。”范梅紅笑著說。
“你們的發貨渠道有哪些?”“資金怎樣結算?”“利潤如何分成?”……在珠三角另一城市惠州,惠州四季綠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伍一輝跟客戶詳細詢問著每一個細節,公司董事長張宋則一邊聽著雙方的“談判”,一邊用手機刷著“朋友圈”。
與范梅紅相似,伍一輝也是大學畢業后就來到了四季綠公司,從基層做起,做過銷售、已經工作十多年,盡管四季綠公司很注重人才的培養,其從2009年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職業經理人,但在張宋看來,四季綠公司依然需要更多像伍一輝這樣能勝任工作的職業經理人。
具有20年農化行業營銷管理經驗的行業分析師蔡智文同樣認為,現代農業職業經理人緊缺,他還以自己在江西投資的一家農藥廠招聘的案例加以說明,去年該廠想招聘一個副廠長,開的年薪是30萬—40萬元,結果招了一年一共有五個人面試,都沒有招到合適的人選,“足見這塊的人才非常緊缺,未來20年,全國農業職業經理人需求逾百萬人。”蔡智文甚至預言。
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顏學亮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闡述農業職業經理人緊缺的情況。他分析,目前,我省的各級農業龍頭企業的管理者大多為*代創業者,“繼承者”和新加入的創業者不多,*代創業者都勤勞務實,但創新不足,與現代農業發展接軌能力有限,而具有創新能力的年輕一代又沒能加入企業的管理當中,“農業龍頭企業管理者‘斷層’,這是非常不好的信號。”顏學亮憂心忡忡。
“收入年年靠后”行業吸引力不高
談到其中的原因,蔡智文認為,農業行業的傳統性決定了大多數從業者的文化水平和專業能力較低,從業人員收入偏低,社會認同度不高,與金融、房地產、IT等行業比起來,對人才的吸引力低,人才缺口大,“你只要看一看每一年行業收入排名情況,農林牧漁業幾乎都在*后幾名。”蔡智文說。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平均工資主要數據就顯示,2017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農、林、牧、漁業僅為36504元,年平均工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9%,排名倒數*;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這一數據為34272元,年平均工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5%,同樣是倒數*。
范梅紅也持同樣的觀點,她說,人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農業是*底層的行業,實在無路可走才從事農業。雖然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于“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這種觀念逐漸有所改變,但并沒有徹底顛覆。
此外,伍一輝認為,從事農業行業需要耐心,而這是很多年輕人所欠缺的,“真正要在這一行有所成就,就得把農業當成一個終身的行業,需要對農業有情懷,要熱愛它并堅持下去。”
廣州搖錢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余顯茂從農業行業本身加以分析,他說,這一行業具有比較強的“壁壘”,比如對一些種養殖技術的掌握程度、對于不確定性的駕馭能力等,導致行業人才流動性不足,從而出現緊缺的情況,“各大招聘網站,涉及農林牧漁業的人才很少。”
長期關注廣東“三農”工作的廣州市政協委員付偉則分析,懂得先進種養殖技術的農業人才一般為大學畢業生,而他們很少經過市場“洗禮”,對于市場的把控能力很弱,而那些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人,雖然有一定的市場駕馭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但現代化的種養殖技術掌握不夠,也就是說,真正既懂得技術又善于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匱乏。
“只有效益提升了才能吸引更多人才進入”
“越沒有人才,行業發展越落后,行業發展越落后,越難吸引人才,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付偉說,這種惡性循環對于鄉村振興極為不利。
局面必須打破!如何破?
對此,蔡智文建議,農業要適應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自身必須同步、持續地升級,通過人才升級,通過行業整合、通過提升科技水平來提高產品競爭力,從而提高運營效率和種養殖效益,“只有效益提升了,才能吸引更多人才進入農業,才能實現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川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黃元斌則認為,農業職業經理人對農業經濟的影響重大,農業作為一個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都比較大且收益率相對較低的行業,因此在其發展的初期,政府有必要參與對農業職業經理人管理和政策的扶持,以使其更好地服務農業。目前,針對農業職業經理人在農業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人員嚴重匱乏的局面,可以實行政府參與和政策扶持的機制,即由政府參與管理并給予相關優惠政策支持。
例如,四川省就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意見》,啟動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市場意識和管理能力、較高生產技能和經營水平、層次結構合理的農民“白領”和農民“金領”等*人才。總結起來,四川對農業職業經理人的政策支持包括三個方面:產業扶持、社保扶持和金融扶持。
華南師范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胡靖認為,農業職業經理人從生產、管理到流通都需要專門培訓。他建議,廣東可以考慮在“十三五”期間先行先試、率先在全國恢復“農校”,讓所有的稻農、果農、菜農、各類養殖戶及“農家樂”經營者都能持證上崗、專業生產、專業經營。
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市場經濟導向,建立政府統籌、鄉鎮配合、民間資助、農民參與,服務“三農”,面向現代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即“新型農校”,這種培訓學校以實用性為主,由政府賦予相關的培訓資格,并頒發權威的學歷證書。
此外,付偉也建議,可以借鑒新型職業農民成立聯盟的方式來讓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壯大,比如前兩年成立的中國農墾教育培訓聯盟,它的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新農人”隊伍,打造專業化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孵化一批*企業家,用“*強大腦”來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成立聯盟”也是蔡智文、余顯茂等人所想到的,去年,在他們的倡議下,中國農業職業經理人俱樂部成立了,宗旨就是促進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市場配置,提高職業經理人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為廣大農業職業經理人服務,為企業服務,為成員服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