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大同區秉承“農業立區”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強基礎、促增收,形成了農業經濟“接二連三”的產業格局。2018年,重點推進全國蔬菜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縣創建工作,棚室總量突破8.7萬棟、13萬畝,發展露地瓜菜1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22%,進一步實現農業結構提檔升級。
由等市場向找市場轉變。年初以來,區委、區政府集中近兩個月的時間,組織區鄉主要領導和本地經紀人分成幾路走出去,訪市場、問行情、抓對接,深入上海江橋、北京新發地、廣州深圳等中高端市場,壽光、亳州、哈達等專業批發集散市場調研,組織與大潤發、新瑪特等大型連鎖超市合作,明晰了綠色蔬菜基地縣建設的發展方向,確定了菲尼爾番茄、無籽西瓜、網紋瓜等一批生產基地和大型超市的果蔬直采基地,簽約果蔬訂單10萬噸。
由注重規模數量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在提升現有棚室綜合效益的基礎上,圍繞推進“北菜南銷”基地縣建設和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縣建設,深入建設全國蔬菜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縣建設,新建棚室2000棟,年產綠色果蔬預計達到36萬噸,產值14.5億元,建成全省面積*的棚室果蔬生產基地;發展露地瓜菜經濟圈,叫響“北方無籽西瓜之鄉”;發揮原料產地優勢,積極推進9萬噸辣椒加工、5000噸醬菜加工等項目建設,提升產品附加值。
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將工作重點由“田間地頭”向“市場端頭”轉移,引導農民主動對接找市場,推進訂單銷售。投資1.2億元,加快推進同薩農產品綜合交易大市場建設;建設完善“大埠同”網上商城,今年力爭實現線上交易額1.5億元;進一步擴大出口和南運比重,南銷、出口綠色果蔬達到12萬噸;注重品牌營銷,積極發展果蔬儲窖和冷鏈物流,推介“航天果蔬”、“大埠同”等系列品牌,在叫響“大同優質果蔬”的同時,發展旅游采摘、休閑觀光農業。
由“各自為戰”向“抱團取暖”轉變。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的基礎上,積極爭取上級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支持,落實棚室補貼、種植業保險等區級政策,加大涉農貸款貼息力度,為蔬菜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全面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互聯網+基地+農戶”、“經紀人+農戶”等模式,借助英亮合作社等成功經驗,切實發揮其在生產和銷售上的示范引領作用。
由傳統品種向高精尖品種轉變。借助區校深度融合契機,與八一農大馬鈴薯組培繁育團隊合作,在大同鎮玻璃溫室組建馬鈴薯種薯組培繁育中心。投資1500萬元,在大同鎮新建1個500萬株集約化蔬菜育苗中心,總占地面積600畝。
由粗放經營向標準化生產轉變。打造高臺子綠色有機果蔬種植、八井子提子小區等標準化生產基地8個,帶動棚室管理和產品質量提檔升級;建設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1處、質量追溯檢測站14處,叫響大同果蔬綠色無公害品牌。
由泛泛指導向*施策轉變。為了加快棚室產業發展,繼續給予新建冷棚每棟2000元、溫室每棟7000元補貼的優惠政策。同時繼續加強科技服務,每年拿出100萬元聘請農業技術專家6名,充實一線科技服務人員,理順管理體制,創新推廣方式,完善服務網絡,常年對農業生產進行指導培訓。采取科技入戶、科技下鄉、集中培訓、輸轉培訓等活動,讓農民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不斷提高科技素質,確保綠色果蔬基地縣建設的技術支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