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具有全局性、系統性、長遠性等特征,包括農村經濟、文化、治理、民生、生態等在內的鄉村發展水平的整體性提升,是鄉村全面的振興。這其中,如何實現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兩手抓、兩手硬是各地各部門必須破解的一項重大課題。
作為生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科學的生態農業體系,有利于系統化解決農業生產和鄉村環境中的生態問題、打贏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有利于推動農業高質量、高效益、綠色化發展,有利于加強優質生態健康品牌農產品的市場供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具有“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還具有“金山銀山”的產業價值,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同頻共振”的重要抓手。
構建生態農業體系是一項綜合性、復雜性、系統性工作,是推動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的頂層設計,因而必須直面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中依然存在的農業面源污染、耕地分散化、農村經營管理水平偏低、新型技術裝備推廣較難、農業生產成本較高等問題,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設計、系統規劃、合理推進。構建生態農業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科學制定生態農業的標準評價體系。首先要依據區域基礎與自然條件的不同,選定生態農業體系建設的方向與范圍。其次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與建設目標,作為評價、考核、推進系統建設的標準與依據。再者,由于許多部門對于區域生態環境制定了各自的標準與指標,應實現各標準之間的評價認同和有機銜接。
合理制定生態農業的實施體系。生態建設具有約束性、強制性特征,純粹依靠自發式、主動式推進,必定進程緩慢。因此,構建生態農業體系一來不能單純依靠市場化的自然式、自由式實施,二來一些相關部門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只管考核不管實施的做法。更進一步說,應依據區域條件不同,制定合理科學的建設方案,做好建設目標、方式、階段的設計,除做好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營機制外,還要做好技術支撐體系與產品供應體系的規劃設計。
做好生態農業的組織體系。在我國農村地區,零散分布的種養殖業小農戶依然普遍存在,而一些農村基層組織對生產主體的引導和管理又缺乏有效性,因而,構建生態農業體系必須以科學有力的組織體系作為保障。其關鍵在于,形成“政府規劃引導、農村經營主體主導投入、企業市場推動、穩步階段實施”的組織運營體系。
重點設計好生態農業發展的價值體系。構建生態農業體系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其重點在于,運用價值手段形成吸引各方參與的動因。首先是降低成本投入,可以通過規模化經營、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加強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方式實現;其次要提升農產品產量與品質,并構建起合理的價值分配和利益聯結關系,既整體提升產業價值水平,又實現產業鏈上各主體增值收益的合理、高效分配。
創新設計生態農業的政策保障體系。構建生態農業體系要注意在現有涉農政策與投入方式上進行區域性創新整合,讓各種投入形成合力,達到*投入發力。同時,也要依據生態農業體系建設全環節、全系統、全流程,針對政策需求,科學制定多種政策保障系統。
生態農業體系的功能就是系統性解決當前鄉村生產生活過程中的生態問題。因此,構建生態農業體系應圍繞著農業生產、農村生活,以實現生態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為主要任務。
要解決生態種植問題。長期以來,人多耕地少的中國為解決13億人填飽肚子的*難題,追求產量成為農業發展的階段目標。但由于長期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也造成了土壤質量下降、地下水污染、增產遭遇瓶頸等問題。因此,構建生態農業體系要從土壤修復調理、營養科學供應、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實施科學管理、循環利用種植廢棄物等全生產過程入手,實現農業種植的生態化。
要解決生態養殖問題。近些年,養殖業飼料添加劑超標、抗生素濫用等問題在一些地方出現,影響了畜產品品質和國民健康。因此,必須建立從孵化育雛、疫苗防治、生態飼料、生態環境、生態加工等養殖全流程的生態體系,形成養殖的生態鏈。
要實現種養產業循環發展。農作物秸稈焚燒與畜禽糞便是重要的農業污染源。雖然先后出臺諸多限制農業廢棄物排放與鼓勵無害化利用的政策,但面源污染問題依然存在,其關鍵原因是沒有形成生產資源與廢棄物轉化的生態循環生產體系。種植廢棄物可作為養殖飼料,而養殖糞便廢棄物又可作為有機肥料。基于此,構建生態農業體系要建立種養之間的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循環化利用、生態化共生體系。
要實現現代農業與健康食品生產融合。當前,農業發展存在產業鏈分割、組織化水平低、市場風險大的問題,原因在于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農產品生產與加工銷售、田間生產與餐桌食品之間的環節沒有打通,這也是造成我國許多農產品品質不高、風險較大、價值偏低的關鍵因素。因而,構建生態農業體系,要實現生態種養殖體系與健康食品產業,也就是與市場消費需求的無縫鏈接、融合發展。
要全面構建“五生體系”。構建生態農業體系要通過體系化、標準化、系統化建設綠色化生產、生態化生活、產業化生態、健康化生命、生機化機制的中國特色新鄉村。
構建生態農業體系是一項復雜性、綜合性工作,又是一項迫在眉睫的時代任務,既不能一蹴而就,又不能放松懈怠。因此,必須科學制定建設步驟,加快穩步推進。
*,加強生態農業體系建設的理論研究。要結合鄉村振興的時代任務,突出“科學性、創新性、實效性”原則,研究生態農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科學制定生態農業體系建設的標準體系、投入體系、政策體系、組織體系、評價體系等,做好理論與實踐、政府與市場、投入與效益、階段與整體、局部與全局相結合的規劃設計。
第二,科學制定生態農業體系建設規劃與解決方案。要依據區域特征、基礎條件等制定科學的體系標準與建設目標、建設方式、解決方案。要做好技術支撐、產品支撐與機制支撐,著重做好市場運營主體建設,形成政府、企業、投資機構、服務機構、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實施機制。
第三,創新設計生態農業體系的組織保障。依靠縣、鎮、村三級體系,開展發動引導和組織協調。建設市場化運營體系,并激活農技推廣、科技服務等體系,做好生態農業體系的推廣與實施。設計科學的分配機制,調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生態農業體系建設的積極性。
第四,做好生態農業體系建設的試點示范工作。按照區域、發展水平不同,選擇一批縣市開展建設試點,加強研究分析,制定區域生態農業建設發展規劃,編制區域生態農業體系建設解決方案,從技術、產品、運營主體建設、推進機制等方面進行支撐保障。
第五,穩步推進全局化生態農業體系建設。在前期試點示范基礎上,逐步完善并形成國家層面的生態農業體系建設標準與方案,推進我國生態農業體系建設的全局實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