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之際,記者來到貴州關嶺自治縣坡貢鎮水韻村。在村里的蔬菜基地,有的村民拿著剪刀,正在采收成熟的西紅柿,有的村民則將采收好的西紅柿分揀裝框,一派豐收的景象,熱鬧非凡。
水韻村共有632戶3623人,其中貧困人口有317戶1467人,屬于深度貧困村,村子90%以上的村民都是布依族。“一年到頭千把斤,不夠老小腹中糧”,水韻的村民常常用這句話來形容原來的水韻村。今年年初,水韻村村支兩委召開班子會,一番商討之下,決定招募能人帶頭發展蔬菜產業。頂云街道辦的陳忠富做了十多年的蔬菜生意,無論是種植技術、日常管理還是市場銷售渠道,都有著豐富的經驗與資源。陳忠富告訴記者:“在知道水韻村招募種植能手參股抱團發展后,我就來到水韻村進行實地考察,考察發現村里的土壤、氣候、水源以及交通都十分適合發展蔬菜產業。”
水韻村村支兩委與經驗豐富的陳忠富一拍即合。村支兩委利用縣民宗局匹配的107萬元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加上陳忠富入股的30萬元,共同發展了120畝西紅柿、100畝生姜、30余畝蓮花白及40畝苦蒜。在股份分成上,村合作社占股51%,陳忠富占股49%(包括技術股與管理股)。
“西紅柿這種農作物種一年就要換*地,不然來年容易得病害。所以我采取嫁接種植,能極大保障西紅柿的持續性種植。”陳忠富說道。合作社利用陳忠富帶來的嫁接技術,讓“愛換地”的西紅柿在水韻村“安了家”。而嫁接種植技術不但能節約土地資源,還在土傳病害、根結線蟲方面更具抵抗力,病害變少,產量自然變高。據陳忠富介紹,水韻村的蔬菜主要銷售至廣州、重慶、貴陽、廣東等地區,銷售渠道十分穩定。
“目前合作社已經采摘了20萬斤西紅柿,銷售額達40萬元。今年西紅柿價格好,剛上市時每斤1.5元,后來價格逐漸走俏,*的時候賣到每斤2.8元。”提及今年西紅柿的價格,村支書陳偉笑得合不攏嘴,“合作社種植的40畝苦蒜,已經和商家簽訂了收購協議,每斤3.5元;蓮花白長勢也十分喜人,畝產10000斤左右,每斤能賣到0.8元;100畝的生姜再過一周就能采收。下一步,合作社準備種植140畝的茶苗,進行育苗銷售。”
蔬菜產業發展蒸蒸日上,務工條件也今非昔比。年近60歲的盧紅珍,家中的8畝田已流轉給合作社,每畝有800元的流轉費用,現在在合作社里務工,每天70元。她告訴記者:“原來家里種谷子,由于家中的壯勞力都外出打工,自己和老伴年紀大了,種出來也搬不動。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天來這里務工,省心省事不說,還比原來種地賺得多。”
據陳偉介紹,水韻村蔬菜基地平均每天至少需要30個人務工,從去年年底至今,合作社已經發放60余萬元的務工費用,提供了近9000人次的務工量,覆蓋了全村60%的貧困戶,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增加了收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