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作為*基本的生態環境要素,是人們生活和生產的自然資源基礎,也是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源泉和依托。多年來,北京市注重農田利用和農田保護,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同時,北京市提出要合理劃定“兩田一園”范圍,持續優化農田結構,推進“菜籃子”工程提質增效,目前已完成80萬畝糧田、70萬畝菜田、100萬畝果園的劃定工作。
自2006年北京市正式啟動農業部測土配方工程并列入市政府“折子工程”以來,全市主要作物實現了測土配方全覆蓋,一時成為農技推廣奇跡。測土配方施肥工程的啟動,是*測土配方技術的大宣傳、大培訓、大示范、大參與。而由北京市土肥站主持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項目也獲得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測土配方是北京市著力提升農田質量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北京大力推進玉米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以及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工作,耕地肥力質量有所提升,相對于1980年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結果,55%的耕地肥力升高。
隨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不斷推進,北京市統籌整合資金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基礎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近年來,北京完成133萬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節水工作效果顯著,全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2013年的0.701提高到2017年的0.732,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2013年相比,2017年農業用水總量下降了2億多立方米,基本實現2020年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在5億立方米左右的目標。
在推進耕地有效利用的同時,北京市圍繞首都功能定位,推進農業調轉節,為全市農田退耕與休耕工作打下基礎。2014年,北京市出臺《關于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將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和重要水源保護區確定為重點控制區域,逐步有序退出小麥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采用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果則果、宜休耕則休耕的方式恢復水源涵養功能。
經過近3年的農業結構調整,糧田面積已由2013年的176萬畝減少到2017年底的83萬畝,其中高耗水作物小麥面積由2013年的54萬畝下降到2017年底的14.6萬畝,利用調整出來的土地,主要用于植樹造林、發展苗圃和景觀農業,著力改善城市周邊生態環境。
當前,北京農業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生產出多少產品,更重要的是為宜居城市提供生態屏障與優美景觀環境,農田耕地越來越成為首都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生態系統和環境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田的生態景觀價值備受關注。
通過近幾年的多項工作的推動,北京市農田的生態與景觀價值逐步顯現,農民創造的巨大生態服務價值得到認可,生態林補償和生態作物補貼機制開始建立。同時,以都市型現代農業走廊節點建設為契機,打造了一批生態農業主題公園,如玉米迷宮、西瓜、南瓜、春夏秋冬蔬菜、四季花卉、觀賞魚等主題農業公園(園區),通過農業與旅游等二、三產業的緊密結合,帶動了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