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科學回答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是指導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科學理論,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行動指南。
近年來,隴南市農牧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一號文件,緊緊圍繞“433”發展戰略,以脫貧攻堅為目標,緊扣富民產業培育、糧食安全保障、農業龍頭企業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等重要抓手,創新發展動力,深化農村改革,培育增收動能,使全市“三農”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農牧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農民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據業務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底,隴南農業增加值達到55.69億元,同比增長4.6%,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9元,同比增長9.7%。預計全年農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8元,同比增長11%。
市農牧局負責人介紹說:“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增長態勢,是因為全市農牧部門圍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落實構建‘4+2’產業扶貧體系,緊盯農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業增加值兩項目標任務,做強優勢補齊短板,多策并舉挖掘特色種養業增收潛力,不斷拓寬農民增收空間。”
糧食生產再獲豐收。面對低溫凍害、暴雨、持續陰雨天氣等自然災害頻發的不利因素,2018年,市縣農牧部門及時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加大旱作農業技術、高效農田節水技術和農作物新品種示范推廣力度,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控,落實防災減災抗災措施,確保了全年糧食豐收。預計2018年糧食總產量將達到105.48萬噸,全市糧食產量有望實現“十二連豐”。
特色產業提質增效。2018年,全市建成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示范點46個,帶動標準化種植45.2萬畝。新發展蔬菜2萬畝、水果1.5萬畝。建立食用菌高標準生產小區6個,建立優質食用菌菌種生產基地2個,建成食用菌示范基地500畝;全市新建改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30個。截至2018年11月,全市中藥材總產值達到21.6億元,茶葉產值2.4億元,食用菌產值4.5億元,蔬菜總產值19.7億元,畜牧業總產值23億元。特色產業已成為提升基地建設水平,有效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加快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是建設標準化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的重要保障。截至目前,隴南市“三品一標”認證累計達313個,其中,無公害產地認定86個,無公害產品認證99個,綠色食品認證87個,有機食品認證20個,地理標志認證、登記21個。
為補齊非貧困村發展短板,根據市政府安排,市農牧局牽頭開展了田園綜合體規劃編制工作,規劃三年內在全市建設60個田園綜合體,規劃面積31.4萬畝,規劃投資56.87億元,并在隴南市人民政府網站、市農牧局網站、市招商局網站,以及隴南發布、隴南發改、隴南農牧等微信平臺上向全國公開發布了招商信息。
今年10月,國家優質蜂產品科技創新聯盟授予隴南市國家蜂業提質工程示范市稱號,成為全國*獲此殊榮的市。2018年,隴南市爭取蜂產業項目資金500萬元,扶持成立養蜂專業合作社46家,累計達到539家,養蜂農戶2.55萬戶,建成和在建蜂產品加工企業14個,中蜂總量達到30萬箱。蜂產業已成為我市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甜蜜事業”。
強化營銷拓寬農產品銷路。今年,隴南市積極組織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參加了杭州茶葉博覽會、西北貧困地區農特產品展銷會、第21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北京集中連片貧困區產品展銷會、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展銷會、2018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等全國性重大農業節會,成功宣傳推介了隴南農特產品,極大提高了隴南的知名度。2018年以來,全市先后舉辦了“2018武都花椒產銷對接(電商)洽談會”“2018甘肅·隴南油橄欖產業助推脫貧新產品推介會”“2018·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甘肅隴南禮縣蘋果產銷對接(電商)洽談會”“2018中國(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隴南分會中藥材產業扶貧高峰論壇”等大型節會,節會期間,邀請省內外客商,對接洽談隴南優質農特產品,達到了宣傳隴南、提高隴南特色產品知名度、推銷隴南農特產品的目的。
產業扶貧工作穩步推進
*扶貧*脫貧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農牧局全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莊嚴承諾,千方百計破解發展難題,全力推進產業扶貧,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對接落實產業扶貧方案。按照全省產業扶貧工作的統一部署,市農牧局制訂六大特色產業*扶貧三年行動工作方案,把目標任務分解細化到鄉、村、戶,并與“一戶一策”進行了*對接。全市農牧部門認真落實省政府《關于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利用村級扶貧互助資金和國家、省上產業扶貧項目資金,積極培育貧困村主導產業,促進集體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截至目前,全市所有貧困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面消除。2018年,通過在全市貧困村發展中藥材6萬畝,果品6.8萬畝,養牛0.8萬頭、羊3.2萬只、豬4萬頭、雞37萬只,蜂4.8萬群等富民產業,預計全市減少貧困村713個,減少貧困人口13.35萬人。
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產業全覆蓋。近年來,得益于黨和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東風,市委、市政府從脫貧攻堅大局出發,制定了一系列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壯大的有效措施,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迅猛發展,不僅數量快速增長,而且質量明顯提升,在推進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到15930家,合作社成員16.2萬人,帶動農戶34.4萬戶,實現了產業全覆蓋,形成了典型引領、輻射帶動、全力推進“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脫貧帶貧工作機制。全市1706個貧困村共建7915家合作社,實現了貧困村2個以上合作社全覆蓋。
為了解決貧困村合作社帶貧能力弱的問題,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鼓勵事業單位人員到貧困村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施意見》《關于鼓勵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在貧困村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優惠政策,多措并舉配強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鼓勵和引導各方面人才參與*扶貧幫扶工作,激發創業熱情,全面加強合作社發展動力,推動全市產業扶貧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引進項目培育產業扶貧龍頭。通過積極協調,禮縣、宕昌縣、西和縣分別與北京德青源公司簽訂金雞產業扶貧項目合作協議,在禮縣、宕昌縣分別建設120萬只蛋雞養殖規模的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在宕昌縣建設有機肥加工廠,在西和縣建設育雛工廠、有機肥加工廠等項目,總投資達到4.9億元。項目建成后將引導貧困農戶參與蛋雞養殖,吸納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到項目區務工就業,通過項目帶動實現貧困戶和貧困村獲得固定分紅,有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和貧困村村級積累。2018年引進陜西海升集團與徽縣、成縣分別簽訂合作協議,計劃投資3.05億元,在成縣、徽縣建設5000畝藍莓高標準小漿果全產業鏈觀光示范園、自動化分揀包裝車間、5000噸氣調庫等現代化產業設施。目前,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85家,其中,*2家、省級24家、市級159家,已成為助力脫貧攻堅,提升產業水平的排頭兵。
2018年,按照“政府引導、公司化運作、合作社生產、貧困戶入社入股分紅”的思路,全市組建成立了8個國有富民產業公司,其中,市級1個,縣區7個,這項工作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宕昌縣國有富民公司成立后,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創出了國有富民公司“宕昌模式”。2018年3月2日,宕昌縣注冊成立了“宕昌縣特色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25個鄉鎮設立了分公司,為貧困村籌措互助資金3541萬元,為59個合作社發放貸款3100萬元,有效解決了合作社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題。
為解決我市農業特色產業倉儲基礎薄弱、優勢農產品集中上市導致價格降低、農業經營效益低、增產不增收的突出問題,省政府下達資金3899萬元,在我市189個貧困村建設202座果蔬保鮮庫,庫容量5.4萬噸。截至11月28日,隴南市已建成保鮮庫98座,在建62座,占任務的79%。
農業農村改革成效明顯
2018年以來,市農牧局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緊緊圍繞農業農村改革,積極創新增收模式,選準脫貧主導產業,增強脫貧內生動力,取得顯著成效。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全市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推進,已實際頒發經營權證書541604戶,頒證率達到97.8%。目前,各縣區已全部完成*數據匯交任務。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有序開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累計達到123.67萬畝,占二輪承包耕地總面積的30.3%。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31.38萬戶,占土地承包經營總農戶的56.14%。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任務全面完成。通過成立組織機構、出臺實施方案、召開動員會、集中培訓、健全管理制度等措施,組織縣區全面清查核實集體各類資產,摸清集體家底,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任務。農村產權確權抵押交易服務平臺金融支撐作用明顯。自全省*農村產權確權抵押交易服務平臺落戶我市以來,市縣農牧部門積極推進建設進度,目前各縣區及103個鄉(鎮)已聯網運行,全市線上抵押貸款共計1307筆,發放貸款2.68億元;農村產權登記6808筆、51376.7畝,農村產權交易4076筆、30054畝,實現交易額768萬元,真正盤活了土地資源,破解了農民貸款難題,為農業發展投融資搭建金融支撐服務平臺。
踐行“三變”改革試點助力脫貧攻堅。在市農牧局*扶貧幫扶村———禮縣洮坪鎮義堤村,經過認真摸底和詳細調研,市農牧局黨組確立了“抓黨建促脫貧”工作思路,通過加強村級黨建這一核心,引導培育“黨支部+農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圍繞“三變”改革試點要求,制訂并落實義堤村“23245”“三變”改革試點方案,即:引進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新發展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立足當地資源加快2個綠色生態養殖場建設,依托當地優勢產業建成4個基地,借力我市電子商務東風精心打造5個生態特色農產品品牌。通過一系列切合實際、群眾歡迎的有效措施,有效促進義堤村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規模化生產、農機化耕作、品牌化經營、多元化營銷,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促進了貧困戶能脫貧、不返貧。
產業扶貧培訓力度空前
為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助推全市貧困村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扶貧行動,市委組織部、市農牧局、市扶貧辦制訂出臺了《隴南市助推產業扶貧村干部培訓實施方案》和《隴南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及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能力提升培訓實施方案》,組織農牧、扶貧部門攜手配合,投入省級培訓經費836萬元,對全市深度貧困村的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村*書記、村幫扶隊隊長、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負責人,以及市級龍頭企業負責人等分區域、分產業開展了脫產培訓。
依據對全市1154個深度貧困村特色優勢產業的摸底調研,市、縣區農牧部門結合貧困村產業發展實際,在省上確定的6大產業基礎上,結合各縣區產業優勢,突出加強了中蜂、生態放養雞、茶葉、花椒、油橄欖、食用菌、魔芋等特色產業培訓,設計制定養殖、果品、蔬菜茶葉、中藥材、食用菌魔芋、馬鈴薯等6個大類開展培訓。從3月開始,市農牧局委托市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主要培訓機構,同時依托隴南師專和縣區黨校等專業培訓機構,累計舉辦深度貧困村村干部產業扶貧培訓班、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培訓班、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等38期,總課時1155學時,共培訓8個縣區1154個深度貧困村村支書、村主任、村*書記、村幫扶隊隊長4616人;培訓全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490人、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330人。
通過多層次、針對性、重實踐的*培訓,開拓轉變了貧困村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的發展思路和經營理念,有效破解了脫貧攻堅中富民產業培育壯大緩慢、帶動作用較弱的實際困難,切實強化了隴南市農業產業化和產業*扶貧動力,為全市富民產業培育和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