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自古便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所以米飯對于南京人來說,意義非比尋常。過去,和享譽全國的東北大米、蘇北大米相比,南京大米市場份額很小,甚至有部分大米只能運送到外地去貼牌銷售。
近年來,在南京市農委大力政策引導,以及各級農技推廣部門的技術服務指導下,南京市多數種植大戶在水稻生產上,優先選擇優質食味水稻品種,積極應用稻田綜合種養、硬地集中育秧、耕地輪作休耕等一批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模式,開始了水稻種植從“量”到“質”的轉型,地產水稻品質有了明顯提升,再加上品牌意識的增強,“南京好大米”在市民的餐桌上日益飄香。
打基礎 輪作休耕養地
作為“魚米之鄉”,南京豐沃的土壤條件尤其適合水稻生長,省農科院的“南粳”系列、南京農業大學的“寧粳”系列等水稻優質品種,與我們南京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并且也被越來越多的種植戶所選用。而“南粳”系列的明星產品,更是遠銷到省內其他城市甚至是周邊省份。
“我們南京人愛吃的大米,多指軟糯的粳米,而優質粳米品種往往需要更長的生育期,即種植時間較長。”市農技推廣站的技術人員介紹。為了保證優質稻米生產,近幾年市農委在全市5個涉農大區累計開展了近30萬畝的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工作(輪作休耕是在稻麥周年輪作種植區域推行夏熟小麥季節性輪作休耕,以種植輪作養地作物或生態休耕替代小麥種植,同時采取保護性耕作措施),調適了優質水稻種植茬口,優化了優質水稻品種布局。同時還能讓長期超負荷的耕地“歇一歇、喘口氣”,改善了土壤肥力,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進一步提升了稻米的品質和口感。
除此之外,還建立推廣了稻茬綠肥輪作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實現了稻綠肥輪作的優質稻米種植生產方式,為南京市種植加工優質稻米打下了基礎。
促生產 “水稻+N”雙贏
技術人員介紹,優質稻米綠色生產有別于傳統的高產種植模式,在追求高品質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弱化過高的產量要求。在此背景下,市農委大力推廣了“以優質稻米綠色生產技術為核心,測土配方施肥、稻田綜合種養、水稻綠色防控等為配套技術”的“水稻+N”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特別是對優質稻米生產經營主體進行了重點引導、重點推廣、重點考核,極大提高了技術到位率。
其中,特別是南京市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從傳統的“稻鴨共作”“稻魚共作”和“稻瓜輪作”,到近幾年興起的“稻蝦共作”“稻蟹共作”和“稻鱉共作”,再到正在探索的“稻+鰍+田螺”的復合種養,不僅分布廣、模式多,而且由于化肥農藥使用的減少,水稻的品質相對較高,其生產出的優質農產品較常規生產相比價值也更高,總經濟效益基本都在2000元/畝以上。
正是因為“水稻+N”模式的高收益,越來越多的種植戶紛紛開始效仿,確保了南京市優質稻米的總體產量。
謀發展 培育知名品牌
與享譽全國的東北五常大米相比,南京地產稻米的食味品質也不遑多讓,更有“南粳系列”“寧粳系列號”的明星品種,其口感甚至好于日本“越光”大米。擁有好的資源,“南京好大米”開始向更高的發展目標邁進。
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市近幾年不斷以技術指導、觀摩培訓、稻米評選等方式作為平臺,引導越來越多的優質稻米經營主體走上了“以標準創品牌”的路子。即以設計農業和理性農業為標準理念,以先進性和可控性為標準原則,不斷推動建立以覆蓋選種、育秧、插秧、田管、收割、烘干、儲藏、加工及銷售等全產業鏈類目的優質稻米生產標準體系,培育了一批“超歐標”“超日標”的稻米品牌。同時,引導鼓勵各小眾優質稻米品牌借力區域公共品牌的推廣,不斷擴大自身知名度,形成合作共贏、一榮俱榮的良好局面。
在今年初進行的“南京好大米”評選中,4個地產大米品牌獲得金獎,6個獲得銀獎,10個獲得銅獎。實現了“以品質促品牌,以品牌提價值”的產業化引導,隨著稻米附加值的不斷提升,“南京好大米”的發展進入到良性循環。
近期,南京市將再次組織專家對地產優質粳米、秈米進行評比,將為廣大的南京市民推薦更多優質的“南京好大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