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財政局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省財政廳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為突破口,先行先試,探索經營模式,為全區“消薄”工作提供樣板和經驗,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18年底,臨安區174個薄弱村全部完成“消薄”任務,實現經營性收入2050萬元,村均超過10萬元。
堅持“輸血推動” 構建富村發展新格局
2018年,臨安區積極開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發展綜合性、動態性分析,深入調查研究,相繼制訂出臺《臨安區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臨安區消除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工作任務考核辦法》等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力度,臨安區財政局安排保障村級組織運轉和村干部報酬支出超過7000萬元,安排和整合城鄉統籌、“一事一議”等資金超過1.7億元,建立鄉村振興基金,重點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創新推出“政銀村”合作方式,該舉措被列入省農村綜合改革六大創新經驗并在全省推廣應用。此外,通過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項目實施,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3320萬元。
堅持“造血拉動” 探尋富村發展新模式
去年,臨安區通過資源盤活模式,借助“一戶多宅”拆遷有力推進,鼓勵有條件的村集中回購一批有價值民居,通過公開租賃、入股民宿、土地復墾等多種形式盤活舊房資產。如天目山鎮月亮橋村,收購農房,裝修后出租發展民宿,*性獲取租金收入300萬元;通過農旅結合模式,啟動30個村落景區建設項目,通過自主經營、委托經營、合作經營、資源入股等方式,將村落景區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如太湖源鎮白沙村,成立太湖源頭村落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實行自主經營,2018年獲經營性收入105萬元;通過合作經營模式,一方面鼓勵農戶將茶葉、山核桃、土地等資源委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如於潛鎮光明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功流轉退化竹林,種植水稻等農作物,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70萬元,村集體獲得經營性收入30萬元。另一方面組建由村集體控股物業管理公司,收取一定資源使用費用,如龍崗鎮龍井村,試行停車物業收費,2018年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6萬元。
堅持“活血帶動” 實現富村發展新突破
2018年,臨安區財政專門安排1800余萬元資金,用于支持農村黨建和兩新組織黨建工作。從增收節支入手,向管理要績效,開展村級“三資”調查摸底,制定《臨安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量化考核評分標準(試行)》,對村級“三資”管理進行量化考核,并根據考核成績實行紅黃綠分級管理。同時,制訂出臺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和考核獎勵辦法,建立依據項目績效分配資金制度,提升村集體實施項目的積極性。另外,還強化資金監管,組織人員或委托中介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跟蹤檢查,規范資金使用,提高資金使用績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