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安徽埇橋區蔬菜面積逐年擴大,2018年已達58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達到23萬畝,蔬菜年產量提高到150多萬噸,實現生產及加工產值近30億元,10多萬種植戶人均增收2000多元。蔬菜生產已成為振興埇橋區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和脫貧攻堅的主要產業之一。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設施蔬菜為何受到如此青睞?區蔬菜辦主任李明的一席話擲地有聲:“設施農業是高效農業,我們要讓農民在設施農業發展中得到真正的實惠。”
近幾年來,埇橋區多次組織考察參觀團,赴山東、江蘇等設施農業起步較早的地區學習。捆綁使用涉農資金,集中支持設施蔬菜的發展。區委區政府每年協調金融部門扶持設施蔬菜的種植。廣開思路,采取農民自愿互換、轉包、反租倒包和租賃經營等方式進行土地流轉和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組織,確保設施蔬菜集中連片,達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目前已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1814家,家庭農場1463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89家,其中蔬菜專業合作組織達800多家。
從“提籃小賣”到“盛裝遠嫁”
設施蔬菜壯大了,蔬菜銷售是個大問題。埇橋區先后在蘇州、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建立蔬菜銷售辦事處,同時,以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示范區為依托,主打綠色無公害品牌,從提高產品質量開始,促使部分蔬菜營銷企業與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簽訂“訂單合同”和“場地掛鉤”、“產地直銷”協議。
近期,記者走進西二鋪鄉沈家村黃愛英家庭農場的蔬菜大棚,一人多高的西紅柿秧生機勃勃,紅彤彤的西紅柿掛滿枝頭,黃愛英正帶著王芝蘭等農民摘西紅柿,大棚里歡聲笑語,春意融融。
在大棚內,兩張懸掛在墻體上的卡片吸引了筆者的注意,仔細一看,“無公害禁用農藥品種”和“無公害蔬菜推薦使用生物農藥,合理使用原則”赫然呈現在眼前。黃愛英說,西二鋪鄉農民每家大棚里都懸掛著這樣的卡片,用這種方式時刻提醒自己質量才是產品的關鍵。他們的蔬菜之所以能如此暢銷,靠的就是一個讓人信得過的品質品牌。
從“要我建棚”到“我要建棚”
埇橋區設施農業的發展改變了以往農民被動接受的局面,農民已從“要我建棚”階段發展到了現在的“我要建棚”。日前,朱仙莊鎮許多農民頂著冬日的嚴寒建造大棚。正在捆綁棚架的孫紅梅高興地說:“過去看到別的農民都靠大棚發了家,俺的心里直發癢癢,于是,俺去年在夾溝、欄桿等流轉土地600畝,種植優質蔬菜和葡萄、草莓,當年就收入幾十萬,不但脫貧還發了家致了富,今年俺又擴大種植面積,希望今年有個更好的收成。”
埇橋區發展設施農業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日光溫室從*初的小拱棚變成今天的鋼筋骨架結構。種植品種也從開始時僅有的白菜、蘿卜、西紅柿等,逐步推廣到了現在的大棚豆角、西瓜、香瓜、草莓、葡萄、油桃等,甚至還從“大棚種菜”變成了“大棚種樹、種花草”。埇橋區還把發展設施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推廣棚菜種植“四位一體”模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