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蘇省南京市委辦公廳聯合南京農業大學,先后赴江寧區、溧水區就南京市農村空心化進行深入調研。據不完全統計,南京市農村空心化率超過40%。南京市各區根據自身資源稟賦,以盤活閑置資源為突破口,探索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路子,為空心村的再造積累了經驗。
破解農村空心化勢在必行
新世紀以來,“三農”問題逐步向“老年農業、空心農村、失地農民”演變,特別是農村空心化,自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來,已成為繼“農民工”后*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熱詞。黨的十九大報告兩次提到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農村空心化不僅事關“誰來種地”的“飯碗”問題,事關以鄉土文明為根源的文化傳承發展,更關乎新型城鎮化乃至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大局。因而,破解農村空心化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南京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大城市、小農村的格局較為明顯。據南京市委農工委選取全市103個美麗鄉村調查數據看,農村閑置房屋總數達到677戶、13.8萬平方米。據不完全統計,我市農村空心化率超過40%,近主城郊區農村空心化率近70%,部分遠郊村如六合區橫梁街道,農民房屋空置率(含完全空置、半空置)達到60%。
變資源為資產 變資產為資本
針對這種情況,南京市各區根據自身資源稟賦,以盤活閑置資源為突破口,探索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路子,為空心村的再造積累了經驗。
一是空宅生金。將閑置農宅變身農家樂和民宿,實現生活資料向生產資料的轉變,農民返鄉創業漸成風氣。江寧石塘村以前戶均收入不足萬元,全村僅有64位老人留守。如今,“出走”村民爭相回村創業,通過開辦農家樂和民宿,村民生產方式從一產成功過渡到三產,實現了致富增收。據南京市委農工委統計,全市美麗鄉村農家樂經營者平均年收入25萬元,高的達四五十萬元。
二是空地聚財。通過“土地確權賦權合作組織引導+市場”全環節手段,實現對空心農村撂荒耕地、閑置宅基地以及低效用地集中整理、開發和利用,并以此帶動旅游等相關特色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高淳區椏溪鎮椏溪村158戶農民,開發閑置低效農地,從事輪葉黑藻種植,形成了種植、捕撈、銷售等一條龍產業鏈,畝均效益近6000元等。
三是空村換顏。在空村再造中,文化注入、特色引領、多元融合是*“摩登”的實現手法,特別是規劃設計,被置于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不規劃、不建設,不設計、不動工成為了一條改造的準則。經過精心設計和精致施工,往往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六合區橫梁街道規劃建設的“E田園”項目,由央企葛洲壩公司負責項目開發運營,計劃打造休閑旅游、文化產業、影視基地等多種新業態,集教育、醫療、衛生等多種民生公共服務保障為一體,實現以鎮街為單位整體推進農村再造,為將來全市連片打造現代化新農村提供了無限遐想。
走出一條具有南京特點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
全面破解農村空心化,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業農村農民各項工作,努力實現產業發展融合化、要素配置科學化、居民收入均衡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走出一條具有南京特點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
一是培育“特而優”產業,打牢鄉村振興根基。產業是發展之基,特色是產業發展的競爭力。應根據資源稟賦、區位環境、歷史文化等比較優勢,重點扶持發展*有基礎、*具潛力、*能成長的特色產業,為就業提供崗位,為人口集聚提供動力。南京的空心村,有的靠近*旅游點,可著重發展餐飲服務業,為景區配套;有的生態環境良好,山清水美,可以發展養生養老產業;有的天賦異稟、歷史悠久,可以發展特色旅游。總之是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
二是塑造“小而美”形態,提升鄉村振興品質。應在精而美上做文章,突出特色,以舊改為主,做好整體規劃和形象設計,軟硬件要多維展示地貌特色和生態特色,形成“一村一風格”,建設“高顏值”美麗鄉村。重點抓好農村污水處理和垃圾分類處置,完善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在精細化運作方面下功夫,建管并重,確保環境治理設施“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上”,*建成、長久使用、長效作用,營造適合生產、生活的宜居環境,留住生態鄉愁。
三是著眼“聚而合”功能,完善鄉村振興配套。應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加強道路、供水、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物流等建設,特別是寬帶網絡和軌道交通建設,暢通與主城區的聯結渠道。應實施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計劃,采取區幫鎮抓村建模式,提高村衛生所硬件設施和醫療水平。同時,大力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環境,推動市區知名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聯合辦學,讓農民就近就地享受更有質量的公共服務。
四是構建“新而活”機制,激發鄉村振興動力。激發鄉村振興的動力活力,*重要是創新體制機制,根本是解決“人、錢、物、權”四個問題。要注重發揮南京科教稟賦優勢,優化創業就業服務、政策激勵、財政扶持等軟環境,吸引人才反哺農村;要加快金融和投融資體制創新,拓寬投融資渠道;要以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契機,探索建立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進城落戶、農民閑置資產自愿有償流轉和退出機制等,激活農村資源要素;要鞏固完善村民自治權,實現自治組織的全覆蓋。
五是制定“精而準”政策,營造鄉村振興環境。空心化再造,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產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配套等多個方面,需要制定“精而準”的政策,掃清過程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引領更多社會資源、更多發展要素,提升鄉村建設質效。比如,在土地使用、民房設計改造方面,可考慮允許村民在不改變土地基本用途的情況下,將集體土地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