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沿著平坦的水泥路走進洛寧縣底張鄉禮村。一進村,就看到村黨群服務中心和百姓舞臺前懸掛著紅紅的燈籠,村黨支部、村委會院內紅旗迎風招展。村內的圖書室、活動室、籃球場等一應俱全。
禮村的變化只是該縣抓黨建、促脫貧的一個縮影。洛寧縣地處豫西山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區秦巴區縣和革命老區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為此,該縣強基固本夯實“細胞工程”,在“抓黨建、促脫貧”上下足了功夫,讓基層黨組織的“紅細胞”為群眾脫貧致富發揮“造血”功能。
強基:讓基層黨群服務中心成為決戰貧困主陣地
在故縣鎮窯瓦村黨群服務中心,村民們在廣場上排練歌舞,成群的年輕人在圖書室內閱讀科技書籍。
“村黨群服務中心有文化科技培訓室、三新大講堂、圖書閱覽室,還有致富技術電教室,既富腦袋,又富口袋,俺可沒少沾光!”提起村黨群服務中心,村民董發超感受頗深。
55歲的董發超原是村里的貧困戶,一家五口人就靠一畝多薄田過日子。“俺從村文化科技培訓室了解到縣里有政策,到戶增收扶貧項目有資金支持,就試著申報了。”2017年6月,董發超的窯洞賓館開業。
“去年俺收入3萬多元!”董發超興奮地說,遇到旅游旺季,窯洞住不下,只好將自家屋子騰出來安置游客。
窯瓦村距縣城76公里,“窩”在大山深處。全村人均耕地不足四分,164戶一多半是貧困戶。村支書賈治周說:“在‘中心’學的新鮮事,‘點化’了思路閉塞的鄉親們,大家都在想著法兒過上好光景。現在全村有農家樂60家,勞務輸出230多人,人均收入從原來不足2000元已躍升到近6000元,83戶貧困戶有75戶已經脫貧。”
像窯瓦村一樣,村級黨群服務中心的黨員活動舞臺、村民培訓陣地的帶動作用正在日益顯現。據統計,2016年以來,該縣投資1.2億元用于建設基層黨建陣地、功能提升、教育培訓等,并將政策科技、醫療衛生、便民服務等融入農村黨群服務中心。
固本:讓基層黨組織成為群眾發展經濟主心骨
馬店鎮關廟村金珠沙梨遠近聞名。為帶領村民發展沙梨,該鎮成立沙梨協會,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種植和銷售。起初協會管理松散,作用發揮不明顯。
為此,該鎮“把支部建在協會,把黨員鑲在致富鏈上”,確立“支部統領、協會引導、基地示范、農戶參與”的發展方向,建立“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將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為群眾致富提供組織保證。
種植沙梨的農戶越來越多,目前遍布9個鄉鎮,協會會員已達450余人,種植面積達1.5萬畝。
打鐵還需自身硬。讓缺鈣的部分基層組織筋強骨壯是首要任務,為此全縣著力整頓38個軟弱渙散和后進村黨組織,逐村制定整頓方案。落實縣級領導干部“聯鄉聯村”制度,定期到分包鄉村開展“四個一”活動,持續對軟弱渙散和后進村督查指導。實現全縣118個貧困村、263個非貧困村駐村干部派駐全覆蓋、貧困戶幫扶全覆蓋。以“萬名黨員輪訓計劃”為抓手,圍繞基層黨建、惠農政策、實用技術等,每年對村支書和村主任集中輪訓,實現390個村(社區)兩委成員輪訓全覆蓋。
富民:讓黨員干部成為群眾脫貧致富領路人
“俺家種5畝煙葉,一年能收入五六萬元。已經還上欠了多年的外債,俺脫貧了。”羅嶺鄉講理村村民吉生亮談起脫貧,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該村駐村*書記張俊峰說:“這個村153戶人家有29戶貧困戶,目前貧困戶依托富民產業已全部脫貧。”如今該村種植核桃1100畝、煙葉763畝,已形成核桃、煙葉為主的產業格局。
為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做好*扶貧工作,該縣將脫貧攻堅工作納入每年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計劃》,對脫貧攻堅分管同志及駐村干部開展專題培訓;圍繞實用技術、創業技能等組織鄉鎮黨員干部、村級干部和農村致富帶頭人舉辦流動課等。
縣委書記張獻宇說:“洛寧縣始終把基層黨建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面小康緊密結合,不斷鞏固脫貧成效。讓貧困群眾逐漸由‘兩不愁三保障’向物質富裕、精神充實、家庭幸福轉變,確保小康路上不掉一戶、不落一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