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部署。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明確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力量,近年來,濟源市財政局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以高標準農田建設、脫貧攻堅、美麗鄉村示范市建設、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為抓手,強化涉農項目建設,拓寬資金投入渠道,提升財政驅動力,助力玉川大地描繪農業強、鄉村美、農民富的出彩畫卷。
1、農業發展質量更“高”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近年來,濟源市全面提升農業綜合開發水平,糧食產能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進程步伐加速,循環農業生機勃勃,勾勒著新時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圖景。
春到濟源,生機盎然。站在五龍口鎮兩萬畝高標準農田里,極目遠望,溝渠縱橫相連,道路四通八達,麥苗長勢喜人。
2015年,這里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低產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
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農業是弱勢產業,增產增效必須夯實生產基礎。濟源山區丘陵面積超過八成,糧食生產空間有限,特殊的資源稟賦讓濟源提升糧食產能的任務更顯艱巨。
因地制宜施策,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濟源市瞄準難點、補齊短板,近年來通過新打機井、襯砌渠道、埋設節水管道、新修道路、建設防護林等措施,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記者從濟源市農開辦獲悉,2013年以來,共投入中央、省、市財政資金15472.6萬元,在梨林、五龍口、軹城、思禮、邵原、王屋6個鎮的近70個行政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共計13個,建設高標準農田11.21萬畝。
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內,生產條件大為改善,實現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總體目標。
農業設施日趨完善,糧食產能節節攀升。一塊塊昔日的低產田,變身生機無限的平疇沃野,藏糧于地的愿望成為現實。
農業硬件更硬的同時,軟件也在快速升級——農民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實現了藏糧于技的目標。
5年來,在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中,濟源累計安排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推廣費105萬元,實施科技推廣項目5個,示范推廣小麥、玉米新品種、新技術12項,舉辦技術培訓班40余場,培訓農民技術骨干3000人次,農業科技貢獻率逐年提升。
傳統農業如何走向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是重要途徑。
濟源農業綜合開發持續發力,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傳統農業鏈條短、效益低等問題得以破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履鏗鏘,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王屋鎮麻院村張小社家的農田,如今已和全球蔬菜種子市場緊密相連。小農戶能連接大市場,背后是濟源綠茵種苗公司的巨大帶動作用。綠茵種苗是一家從事蔬菜種子生產的科技型企業,在其帶動下,濟源市已打造出全省*的蔬菜種子生產基地和全國*的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生產基地,助力大量群眾增收致富。
梳理企業發展壯大的歷史,農業綜合開發的引領支撐作用十分突出。
2013年以來,以培育新型農業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為目標,濟源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694萬元,實施6個補助項目和6個貼息項目,扶持了綠茵種苗、瑞星農牧、陽光兔業、賽科星牧業等7家農業產業化企業。
其中,安排1286萬元財政資金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優良品種、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發展進行補助。安排408萬元財政資金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1705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進行貼息,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撬動和吸引銀行資金和企業自籌資金,有效促進了生豬、奶牛、肉兔、蛋雞等養殖業和加工業持續發展壯大。
沒有*的廢棄物,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一幅幅濟源循環農業的畫面正為這句話作出生動注解:農作物為家畜家禽提供美食,養殖場糞污經過嚴格處理后回田,田地得到有機肥滋養……
濟源市財政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助推農業循環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探索著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路徑。
10多只兔子、傳統養殖模式,這是濟源陽光兔業公司創業時的模樣。如今,這家公司已成為種兔繁育、肉兔養殖、飼料生產、兔肉食品加工、冷鏈物流為一體的肉兔全產業鏈企業,實現了農業的大循環。
放眼今日玉川大地,濟源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瞄準高質量發展目標,讓綠色成為“三農”發展的底色,讓農民增收成為“三農”發展的關鍵目標,濟源農業正在譜寫越來越精彩的新時代畫卷。
2、脫貧攻堅步子更“快”
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役深入推進,貧困的陰影正從濟源的山鄉田野快速消退。
去年年底,濟源脫貧攻堅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出列。
消息傳來,濟源財政人也深感喜悅欣慰。打贏脫貧攻堅戰,真金白銀的投入是基本保障,而財政投入發揮著重要作用,脫貧群眾的笑容和財政人的努力息息相關。
濟源市財政局黨組成員、財稅監督局局長王立中介紹,財政部門認真落實上級部署,足額安排財政扶貧資金,建立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的財政資金投入保障機制。2017年和2018年連續制定了年度《脫貧攻堅財政支持政策》,兩年來累計安排資金22897.248萬元,多方面、多層次支持脫貧攻堅工作。
其中,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136萬元用于全市215個扶貧項目建設。基礎設施項目105個、產業扶貧項目12個、金融扶貧項目20個、能力建設項目30個、其他項目48個,主要用于貧困村道路建設、安全飲水、整村推進、標準化衛生室建設、扶貧小額信貸貼息、雨露計劃、到戶增收、風險補償金、一攬子保險、*書記項目、少數民族發展項目、易地搬遷、貧困林場等,項目2017年惠及10個鎮99個村2012戶,2018年惠及10個鎮195個村1573戶。
各個項目逐步建成投用,補齊了貧困村基礎設施短板,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提升。
濟源還為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一攬子”保險,含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農村住房保險、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4項8個險種,基本涵蓋了貧困人口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攬子”保險實行以來,市財政共投入資金121萬元,撬動了高達3800萬元的風險保障。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忌跑冒滴漏。濟源市財政局在保障財政投入的同時,全面加強扶貧資金監管,完善各種機制創新管理方式,確保資金用在脫貧刀刃上。
濟源市財政局制定了《濟源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濟源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全流程辦理事項》《濟源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考評方案》。此外,還建立了《濟源市扶貧項目實施和扶貧資金支出旬報制度》和扶貧資金周報制,出臺了《濟源市扶貧項目資金報賬會商制度》等,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濟源市財政局還創新性開展工作,2017年在全市扶貧工程建設領域全面推行以銀行保函方式繳納工程質量保證金,這一舉措有效避免了缺陷責任期內,扶貧資金長期滯留在財政國庫賬戶的現象。實施當年,濟源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付率居全省*位,2018年實現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百分之百支付。
3、集體經濟家底更“厚”
“村集體有錢就能為村民辦更多好事、實事,干群關系就能更加融洽,村民就能擰成一股繩,發展后勁更足。”這是承留鎮花石村村支書周全喜對村集體經濟的感悟,樸實的話語道出集體經濟的重要作用。
濟源財政局深刻認識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農村綜合改革平臺作用,緊緊圍繞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扎實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
濟源市成立扶持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開展專題研究,安排試點推進工作,督導工作落實。擇優選擇項目,加強項目論證。加大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
2016年以來,濟源市共安排扶持村級集體經濟項目68個,其中爭取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項目19個,濟源市自行組織安排49個。共投入項目資金6816萬元,另外每年安排300萬元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鎮村進行獎補。68個項目中,以參股形式建設項目45個,物業經濟項目9個,以獨資經營和農業合作社形式發展項目11個,投資合作形式項目3個。
隨著濟源扶持集體經濟工作的推進,喜人的變化不斷在田間地頭涌現,各村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型、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拓展服務型等集體經濟類型均取得快速發展。
大峪鎮曾莊村投資324萬元參股光伏項目,采取租用農戶屋頂的方式,安裝光伏電站400余千瓦,預計每年收益30萬元左右,其中村集體收益10萬元,屋頂出租戶年收益2萬余元。光伏產業為集體經濟注入動力,實現了農戶、租用戶、村集體、公司共同受益的多贏局面。
邵原鎮雙房村的集體經濟則吃上了旅游飯。村子參股媧皇山旅游開發項目,投入資金162萬元。村集體可獲得10%固定分紅16.2萬元,帶動了雙房村集體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
記者在多個村莊采訪時感受到,村集體家底不斷夯實,有效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激活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動力,也奠定了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集體經濟活水長流,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源。
4、鄉村建設 內外更“美”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
走進今天的濟源,左手繁華都市,右手美麗鄉村。美麗鄉村項目建設的深入開展,正讓濟源眾多鄉村發生著精彩蝶變。
2013年全省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后,濟源積極向省財政廳爭取省財政獎補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項目,并于2016年6月成功爭取到河南省*批美麗鄉村示范市。省財政廳共批復濟源試點項目33個,省市財政投入資金總額25257.16萬元。
濟源美麗鄉村建設按照“一環兩帶”來規劃布局。“一環”是指圍繞中心城區周圍形成“平原近郊型美麗鄉村”,包含13個村。“兩帶”是指市域北部的“南太行山地型美麗鄉村帶”和市域南部的“沿黃水鄉型美麗鄉村帶”,分別包含12個村、8個村。
美麗鄉村建設內容主要包含3方面:實現村容整潔環境優美,提升基礎設施,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生態經濟。美麗鄉村,不僅面子美還要里子美,不僅宜居更要宜業。
邵原鎮黃楝樹村過去是晴天滿地灰、雨天滿地泥,基礎設施也乏善可陳。列入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后,堅持先規劃后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原則,秉承“讓城市向往鄉村”的規劃理念,緊扣“顯山、露水、見秀”的建設目標,以打造美麗鄉村、留住鄉愁為主線,實施了道路、綠化、亮化、排水等工程建設,解決了農村垃圾堆積、廁所老舊、生活污水橫流等突出問題,真正讓村莊凈起來,使老百姓的生活品質提起來。如今的黃楝樹村村容整潔、處處皆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許多村民開起了農家樂,增加了農民收入。
黃楝樹村的轉變見證著濟源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效。按照濟源市的規劃,33個試點村將在今年6月份全部完成建設,勾勒出一幅幅新農村的美麗畫卷,充分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唐代詩人盧仝曾寫道:“買得一片田,濟源花洞前。”述說著對濟源鄉村生活的向往。如今,在美麗鄉村建設的推動下,一個個留得住鄉愁、美麗富裕的村莊,正變得更加讓人向往。
濟源市財政局局長王利民表示,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行百里者半九十,財政部門將始終把支持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優先發展、壓實責任,堅持綜合施策、系統推進,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進一步完善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財政政策,健全財政投入持續增長機制,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持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并將財政資金的分配和使用管理與支持鄉村振興工作的實際成效緊密結合起來,提升財政資金管理水平和政策成效,助力打造鄉村振興的濟源樣板。
美麗的玉川大地,新的希望在田疇間孕育,新的動能在村落里匯聚,濟源鄉村的未來,值得期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