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靈川縣北部的公平鄉,距靈川縣城遠,地處青獅潭水庫庫區,人均占有耕地面積不到0.3畝,“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公平的真實寫照。
長期以來,當地農民靠種植水稻、上山砍伐竹木、外出務工為生。人均收入普遍偏低,是靈川縣乃至桂林市*貧困的區域之一。
如何脫貧,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黨委政府及干部群眾。近年來,通過多方探索,當地形成了“山上種茶、田里養蛙種菌、湖濱賞花、水里養魚”的全方位、立體化產業格局,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子。
□本報
在田里,嘗試“稻、蛙、鰍”立體循環農業,以土地流轉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實現生態發展
坐落在青獅潭水庫邊上的公平鄉田心村,人多地少,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是自治區備案的貧困村。
來自桂林市農業農村局的*書記陳路臨了解到,田心村有2232人,但僅有300多畝田,有700多人外出務工,在家村民靠毛竹、柑桔、養豬養雞維持生計。
學水產養殖專業的陳路臨結合田心村的情況,決定在村里嘗試“稻、蛙、鰍”生態種養模式。
泥鰍可以松土,稻禾可以供蛙棲息,蛙吃稻禾的蟲子,其糞便又可以作為稻禾的肥料,這樣種養結合形成一個立體農業循環模式,不僅能給村民帶來豐厚的回報,還能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為此,陳路臨帶領村民代表專程到四川省眉山市實地考察學習。回來后,面臨的問題是:一沒資金二怕群眾不支持。
在公平鄉政府工作人員和村“兩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陳路臨組織11名村民集資入股,籌得建設資金20萬元。他們利用這批資金啟動項目建設,在2018年5月下旬完成了12畝稻田整合、網棚建造等,6月初投入了50萬尾蝌蚪,建成田心村“稻、蛙、鰍”生態種養基地。同時,注冊成立田心種養專業合作社,以土地流轉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種起優質稻、養起青蛙和泥鰍等。
目前,田心村的村民已經初步掌握了“稻、蛙、鰍”種養技術。
今年,村里準備留1萬對種蛙,明年可提供1500萬粒蛙卵,推廣養殖面積可達100畝。陳路臨給記者粗略算了一筆賬:在田里種優質紅米稻,同時養蛙,預計養殖時間5至6個月,可畝產商品蛙4000公斤、優質紅米250公斤、商品泥鰍500公斤,培育優質種蛙1萬對,產值可達5萬—10萬元。
已經可見的和可以預見的收獲,讓*書記陳路臨和田心村的貧困戶對于脫貧乃至致富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在林下,種植草珊瑚,把“草”變成“錢”,發展林下經濟
同樣是在青獅潭水庫旁的公平鄉四合村,近幾年搞林下經濟,在竹林下種植草珊瑚,用草珊瑚來生產茶葉,走出了一條新的脫貧致富路子,在靈川縣乃至桂林市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近日,記者跟著草珊瑚種植戶龍建強來到村子的后山上,看到在大片大片的毛竹林下,種植著一蔸蔸草珊瑚,株高有的超過1米,樣子有些像城市里常見的綠化植物冬青,但葉子細嫩。四合村的村民把草珊瑚加工成*茶葉,并且暢銷市場,走出了一條致富路子。
“我們四合村以及周邊的多個村子,地處青獅潭庫區,‘七分山三分水’,沒什么田地,只能靠山吃山,除了種植一些竹子杉木外,沒有其他經濟作物。以前,有些腦筋靈活的村民搞點竹木加工賺點錢。”帶領記者到山上察看草珊瑚的村支書龍富德說。由于杉木的產出周期長,毛竹的售價又持續走低,四合村一直處于村民貧困、集體經濟發展薄弱的狀況。
如何利用當地的資源,讓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路子?這成為考驗當地黨委政府的難題。
草珊瑚是一種傳統的中草藥,有清熱解毒抗腫瘤、抗菌消炎、抑制流感病毒、促進骨折愈合等多種用途,用得比較廣泛的有草珊瑚含片。長期以來,草珊瑚在公平鄉各地的山上都有野生,但因為作為中藥材的草珊瑚在市場上賣不上價錢,當地人并沒有把它看在眼里。
2013年,當地黨委政府聯合縣林業部門在走訪調查時發現,當地村民有把草珊瑚制成茶葉泡茶喝的習慣,常年用草珊瑚泡茶喝的村民均身康體健,精神狀態好。經過各方調查和測試,當地政府決定動員村民發展草珊瑚林下種植產業。2014年,政府部門在四合村嘗試進行毛竹林下草珊瑚種植,*先以11戶200多畝為試點,并注冊了專業的合作社。同時,請當地一家茶廠代為小批量加工草珊瑚茶,并根據茶葉的不同品質,設計了不同的包裝。始料未及的是,草珊瑚茶葉在市場上大受歡迎,按品質不同一斤可賣100多元到1000多元不等的價格。
在合作社的引領下,四合村的草珊瑚示范區種植戶發展到了66戶,種植面積接近3000畝,實現畝增收超2000元。現在,示范區已經引入了制茶工藝生產鏈,進一步提升草珊瑚的價值。
村里的年輕人還嘗試做網商,把草珊瑚茶葉放到網上進行銷售,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
如今,四合村的草珊瑚種植已形成了“黨支部+公司+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基地”的新型經營模式,以合作社為平臺,組織分散社員統一培訓、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構建村民長效增收機制,控制和降低經營風險。2016年,靈川縣四合草珊瑚種植專業合作社榮獲“自治區級林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稱號。
記者跟著合作社的村民龍富權在草珊瑚現代特色林業示范基地的建設現場看到,示范區建設的路網已經形成,毛竹林下,草珊瑚長得郁郁蔥蔥。回顧四合村這幾年草珊瑚開發種植走過的歷程,龍富權不由得感慨:“脫貧致富的路子其實就在眼前、就在身旁,我們只要多動腦筋轉個彎子,就能把它找到。”
在湖濱,大力發展觀光休閑型農業,發展特色種養,將花海的經濟效益*化
“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上旬是紫云英的盛放期,這里的野生紫云英綿延數公里,就像是漫天的紫霞一不小心灑落到了人間……”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桂林的很多人就開始惦記公平湖畔盛開的紫云英了。
2018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新聞直播間》欄目分別在當天早上8點與下午2點對靈川縣公平鄉大橋村的2000多畝野生紫云英花海進行了題為《千畝野生紫云英,疑是紫霞灑人間》的直播報道,兩次直播的總時長達到了144秒。
因為央視的直播報道,大橋村的紫云英花海名聲大振。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田心公平湖的花海原來是一大片自然生長的紫云英,誰也沒有在意,更沒有想到背后的經濟價值。可是前兩年經過網絡的傳播,公平湖的紫云英一下子火了,游客紛至沓來。當地政府抓住商機,出資改造了田心村委大橋村附近的基礎設施,修路、建停車場、改造綠化……伴隨著花海人氣的上升,景區周邊的農家樂也開始出現。“去年還只有一家,今年有五六家了。”大橋村的村民劉淑麗告訴記者。
與田心村相鄰的五美村在今年也開始了營造花海的嘗試。“買種子、買肥料、翻整土地,前前后后花了大概5萬元,村民集資了一部分,扶貧后盾單位市水產畜牧獸醫局扶持了一部分。目前的種植面積大概有400畝,主要是去年11月撒種的油菜花,還有一小塊自然生長的紫云英,*近還撒了許多格桑花種子,大概‘五一’就能開花了。”五美村委塘底村的村長盧福祥說。
田心村與五美村都是公平鄉的貧困村,2015年11月與當時的桂林市水產畜牧獸醫局結對。這里的村民人均只有三分地,難以靠種田為生,而青獅潭庫區又是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在庫區養魚、養豬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于是,發展什么產業幫助村民們脫貧讓幫扶單位很是花了一番心思。“五美村總人口大約1350人,其中貧困人口249人,種養都很難發展,于是我們就想著因地制宜發展觀光型農業,與周邊的花海連成片,而且油菜花的菜籽、菜葉本身也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重要的是不會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五美村的*書記白剛說。
下一步,公平鄉將圍繞花海做好觀光型農業的文章,發展特色種養,將花海的經濟效益*化。幫扶單位也計劃與村委一道,測量土地的相關指標,引進合適的種植品種與技術,鼓勵有條件的村民種植葡萄、獼猴桃、百香果這類可以采摘的水果,發展胡蜂養殖,與旅游相結合,從而幫助村民們摘下貧困的帽子。
在田里,種植羊肚菌、黑皮雞菌等高品質的菌類;在水中,大力發展生態養魚,實現綠色發展
公平鄉地處偏遠,環境優美,生態良好,如何將這些優勢變成發展經濟的引擎?
在靈川縣農業局的幫扶下,2017年,公平鄉中南村引進了羊肚菌種植。羊肚菌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公平鄉山青水綠,正適合發展羊肚菌種植。
2017年底初次栽培了150畝羊肚菌,從栽培到出菇僅用了70天左右,是羊肚菌人工規模化栽培以來*在亞熱帶地區栽培成功,該示范基地也是廣西*羊肚菌規模化種植基地。
中南村的村干部告訴記者,羊肚菌是冬季農業的熱門種植項目,可以充分利用農民農閑時的閑置土地,市場售價也不菲,如今和當地的公司合作,每公斤賣到240元。粗略估計,等成熟進入豐產期后,每畝收入在萬元左右。
在羊肚菌種植成功后,村里今年又在試種另一個品種——— 黑皮雞菌。
如今,羊肚菌的種植已從中南村委擴展到田心村委大橋村、灌陽文市鎮桂巖村、臨桂五通鎮梅田寨村。大橋村羊肚菌種植戶陸榮初告訴記者:“種植羊肚菌的好處就是,借助農田冬季的農閑時節,產生的收益并不低,到了夏季,這一片地照樣可以用來種植瓜果蔬菜。一塊地,可以盡可能地取得多項收入。”
而同樣是在公平鄉的五美村,村主任蘇喜冬一直在為這個青獅潭水庫移民村尋找一條網箱養魚被禁后新的致富路子而努力。
為充分發揮水庫水體資源優勢,2017年以來,靈川縣專門出臺了青獅潭水庫生態養魚系列實施方案,通過“以庫養魚、以魚增收、以魚凈水”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改善水庫水質,通過抓好生態魚養殖、生態魚產品開發,規范捕撈行為,把生態漁業培育成青獅潭水庫特色優勢產業和富民支柱產業。
“去年,我們公平鄉成立了赤都福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從移民中通過投票民主選舉的方式選拔*社員參與水庫的管理工作。”蘇喜冬說,政府連續5年每年免費為庫區投放120萬元魚苗來扶持庫區移民生態養魚。去年春冬兩季,政府共資助了20萬斤魚苗投入水庫。目前,生態養魚合作社的管理是比較完善的,將來生態養魚出了效益,庫區會以分紅的方式分給移民,共同享受紅利。“庫區有8000多人口,每年按20萬斤魚苗的養殖來算,來年的創收產值就達100多萬元,所得利潤按人頭分配,每個社員就有1000多元的分紅。有的家庭人口多的話,分紅就達到好幾千元呢,平時不用做什么事,只等到年底分紅受益已經是蠻爽了。”蘇喜冬高興地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