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數據折射著廣東鄉村振興正在發生的積極變化:
廣東2018年創建的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中,521個參與實施主體累計帶動農戶122.7萬人;截至3月31日,全省接近13萬個自然村完成了“三清三拆三整治”;2019年*季度,廣東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414.8元,同比增長8.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
數據背后,正是廣東把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的高度和力度,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如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項要求都在變成現實,鄉村振興的巨大潛力正在不斷釋放,為全省經濟發展注入蓬勃的活力和澎湃的動力。
產業更旺 “龍頭”帶動激發產業振興活力
新奇的果蔬、好玩的娛樂設施、美麗的花海……在惠州四季綠現代農業產業園,一年四季游客如織,節假日帶上家人到四季綠現代農業產業園去游玩成了附近群眾的*選擇,“以春節為例,每天約3萬人入園。”對于產業園建設給公司帶來的好處,公司總經理伍一輝了如指掌。
江門新會,從一塊不起眼的陳年果皮入手,在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帶動下,從種植向深加工、銷售、流通、旅游休閑等領域不斷延伸,把一塊小陳皮,變成了超過60億元的產業,實現了“小陳皮”變成“大產業”。
去年初省級財政計劃3年總投入達75億元,從2018年起,每年創建50家現代農業企業,到2020年創建15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終形成“百園強縣、千億興農”的產業興旺新格局。
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惠州四季綠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新會陳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只是其中的縮影,傳統的*產業正在重新煥發生機。
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創建的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中,521個參與實施主體累計帶動農戶122.7萬人,農戶年均收入水平高于當地縣域人均收入水平約25%,為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省政府還決定自2019年起,連續3年整合籌措省級及以上財政資金超過30億元,支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富民興村產業建設。
根據工作方案,全省每年扶持1000個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到2021年全省扶持3000個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形成200個特色農業專業鎮,實現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全覆蓋。
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龍頭”帶動,激發產業振興的強大活力。2018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26.3億元,增加值394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和4.3%,增幅自2013年以來*;2019年一季度,廣東農業生產呈現穩中有進態勢,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97.51億元,同比增長3.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
農村更美 10年投入超千億提升人居環境
鄉村振興 生態宜居是關鍵
大埔圍村位于廣州市增城區與惠州市交界,被當地人稱為“角落村”。村里環境臟亂,同時缺乏優質自然資源,如何才能徹底改變這個村的面貌?
“人心齊才能泰山移!”增城區大埔圍村*書記張帆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在大埔圍,盤活閑置土地、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推動家鄉建設等工作層出不窮,玫瑰、紫薇、大紅花、格桑花等盡情綻放,吸引大批游客到來,打造“花海”的大埔圍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2019年3月,四會成功入選“全國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全國共20個縣(市、區)入選,四會也是我省*上榜縣城——這是四會市舉全市之力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結果,全市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也因此得到大幅改善,建成水車村、楊村等一批美麗鄉村示范點,并成為全省鄉村振興工作粵西片區推進會的學習樣板。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已深入開展你追我趕。我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場硬仗,通過加大投入力度、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等,加快補齊突出短板,舉全省之力推進。
從2017年起,省財政計劃10年投入約1600億元,重點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短板;2018年省級財政鄉村振興資金統籌安排616.8億元,同比增長125.9%,規模歷年*、增幅歷年*。
如今短板被逐漸補齊。截至2019年3月31日,全省接近13萬個自然村完成了“三清三拆三整治”,約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83%;12.5萬個自然村實現村道路面硬化,約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82%;逾10萬個自然村實現集中供水,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70.72%;12.1萬個自然村已建立垃圾收運處理體系,約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
3年見成效、5年大提升、10年根本改變農村落后面貌,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全省上下信心滿滿。
農民更富 “主力軍”帶動農民收入節節攀升
廣東粵森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創尚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他和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教授專家合作,把公司種植的“牛大力”這一藥材進行深加工。
目前公司有牛大力聯合種植基地2000多畝,輻射帶動農戶種植牛大力面積2萬多畝,未來3年內輻射帶動農戶種植牛大力面積將超過6萬畝,“在此基礎上,我們也將加快產品深加工和品牌推廣。3年后,產業總產值將突破40億元,產品深加工將形成百億特色產業鏈。”黃創尚說。
在河源市東源縣錫場鎮楊梅村也有*年輕主力軍在帶動農戶增收致富,這個曾經的貧困村,越來越多在外闖蕩的年輕人回到家鄉發展:村民李檢連回到家鄉種了50畝高山茶、李竻輝養了60頭山羊;李建明回村種了10畝百香果……30歲左右的年輕人回鄉,讓村子越來越有活力。
“鄉村振興戰略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李建明說,如今的楊梅村環境、民風、管理越來越好,在多個產業帶動下,村民更加富裕。回到農村的“主力軍”為家鄉帶來了新技術、新理念,多個產業的帶動下,楊梅村煥然一新,徹底告別貧困村的歷史。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至2018年底,全省農業龍頭企業達4260家;農民合作社達到4.7萬家;家庭農場1.72萬家;全省已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74萬人,認定新型職業農民4.5萬人。他們都是鄉村的新生力量,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伴隨全省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主力軍”帶動效應顯現,農民的收入節節攀升,也激活了農村消費市場。
全省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合同、訂單、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方式,聯結帶動省內農戶463.5萬戶,帶動農戶年戶均增收4435元。
據統計,2018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8元,名義增長8.8%,實際增長6.8%,增速持續高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至2.58∶1。
收入的提高也帶動了消費的提升。今年1—4月,廣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38.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7%。其中,農村市場增長8.5%,鄉村增幅比城鎮增幅快2.1個百分點。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