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博物館】在茶葉貿易的發展過程中,唐代的經濟生產結構發生了改變。陸羽在《茶經》中曾舉晉代的劉琨、張載、陸納、謝安、左思等名人喝茶的事跡,但這并不表示人工種植茶葉的普遍化。唐代以前各地陸續種茶,但并沒有很大的市場,種植和銷售的規模都非常有限。
直到《茶經》完成不久后,茶葉市場迅速出現。當時*有名的茶市,莫過于饒州的浮梁,也就是今天江西景德鎮市的浮梁縣,當時的景德鎮還只是浮梁下面的一個市鎮。浮梁茶葉的知名度,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為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按《元和郡縣志》的說法,在陸羽去世的時候,浮梁茶的年銷售量已經達到「每年出茶七百萬馱,納稅十五余萬貫」。每年茶葉制成的季節,不但有江淮各地的商人前來購買,甚至遠道而來的山西人、河北人也絡繹不絕。這樣來看,白居易詩中的這位「重利輕別離」的商人,只是積極參與了當時的爆款商品茶葉的全國性銷售。茶葉銷售對經濟的刺激可想而知。唐朝甚至專門設置了「茶葉稅」,從中賺取了大量收入,補充了國庫。到了唐代后期的宣宗之際,茶葉稅收入已經達到每年將近八十萬貫,成為軍費開支的重要來源。
另外,中原各地商人買賣的茶葉,有很大一部分也流入了周邊地區。唐朝的外圍還有吐蕃、黨項等許多民族,他們毫無例外地都經歷了從起初的對外擴張到后期生產乏力,進而向內坍塌的發展軌跡。在這一過程中,佛教一如既往地成了民眾的精神選擇。可以想見,茶葉的妙用也很快為他們所知。和回紇買茶的故事一樣,唐朝可以向他們供應茶葉,而他們所能提供的畜產品,尤其是馬匹,同樣也是唐朝所需,雙方一拍即合。
等到宋代以后,漢地政府在馬匹生產的自主性方面越來越低,對「茶馬貿易」的依賴也越來越高,進而變成了一項固定的制度。過去的文獻常常用邊疆人群「嗜茶」,而漢地則是開恩「市茶」的觀點來描述這種貿易。現在看來,實際情況恰好相反,漢地人群其實更離不開馬。
由于茶馬貿易的場所都在中國的北方或西北,為了節省茶葉的運輸成本,唐朝政府也把茶園從贛東北、皖南,遷到了陜西、四川等地。唐代末年的詩人孟郊,寫過這樣的詩句:「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意思就是用越窯瓷器來喝蒙頂山的茶葉。蒙頂山位于四川雅安,也以出產毛峰茶聞名后世。用四川本地茶葉去交換川西北的馬匹,確實要少走許多路程,但這也間接造成了唐代*茶葉市場浮梁的衰落。茶馬貿易保障了優質戰馬從西北地區源源不斷地輸入,宋朝因此得以抗衡遼國、金國,使中原王朝又堅持了兩百多年。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