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我國將這一紀念日的主題定為“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動綠色發展”。
隨著新疆紅棗、寧夏枸杞、內蒙古肉蓯蓉、青海黑枸杞、甘肅設施種植等一批沙區特色產業帶基本形成。被譽為“地球的癌癥”的荒漠化,開始煥發出綠色的生機。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近40%的貧困縣、近25%的貧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區。開展荒漠化防治,既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脫貧攻堅戰的必然選擇,實行生態改善與民生改善相結合,適合我國國情和沙區實際。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我國將這一紀念日的主題定為“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動綠色發展”。
防治土地荒漠化,離不開生態產業。綠色發展更需要生態產業支撐。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一直在探索著“宜封則封、宜造則造,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探索著*優的生態產業鏈。
庫布其、毛烏素等沙區首當其沖,他們的治沙實踐,充分證明:在有效治理和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發展沙區特色生態產業、精深加工業和沙漠旅游業,合理開發利用沙區資源,從而在增加當地群眾收入的同時,能夠使當地生態得以恢復、沙化面積得以減少。
由于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科學規律,用科技創新支撐荒漠化防治,一大批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投入到生態產業發展之中,探索生態修復與綠色發展并舉的模式。我國沙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各地充分利用沙區的優勢資源,在嚴格保護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一批適合在沙區種植的特色林、果、飼、藥基地不斷涌現。
權威數據顯示,我國沙區已營造經濟林果540萬公頃,年產干鮮果品5360萬噸。在沙區培育各種沙生植物資源基地,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木材、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游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產業。沙區特色產業發展又有效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沙區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沙固了,沙又綠了,沙還富了周邊的群眾。通過擴大生態護林員人數、讓貧困戶參與工程建設,造林種草勞務扶貧,有效增加了荒漠化地區周邊群眾的收入,幫助貧困人口實現沙地就業、家門口脫貧。
“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昔日的一片片荒漠沙地,隨著我國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斷推進,已經變成了一片片綠洲,一條條生態產業鏈,猶如串串綠珍珠,讓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熠熠生輝。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