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進程的加快,天祝縣越來越多的牧民響應號召,從保護區核心區搬遷出來,住進生活便利的移民安置點。他們發展產業,致富脫貧,日子*天好了起來。
統一建造的二層小樓、干凈平整的街道、家家戶戶門口的花園……6月19日,記者隨“美麗中國·生態甘肅”2019全國網絡媒體甘肅生態環保行采訪團來到天祝縣松山鎮德吉新村移民安置點時,眼前的畫面讓人贊嘆。
2014年,德吉新村移民安置點建成,來自東坪、朵什、哈溪、大紅溝、賽什斯、西大灘8個鄉鎮、51個村的村民通過生態移民政策搬遷到了這里,李鴻萍正是其中之一。如今,她已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李鴻萍邀記者來到家中,寬敞的客廳、干凈的廚房,一家5口人住得舒心自在。她告訴記者,政府補貼了7萬元購房款,自己只花了13.5萬元,就住進了這棟新建的房子。她原來的家在東坪鄉扎帳村,交通不便,吃水困難,去趟縣城,都要走100多公里的山路,孩子上學也不方便。“現在好了,德吉新村離縣城只有22公里的距離,交通便利多了,兩個孩子也開始在附近的松山鎮讀中學了”,李鴻萍說。
搬進新居后,如何致富增收成了困擾李鴻萍的新問題。這時,村里根據產業發展規劃,集中劃定區域,為每戶免費建造一個種養殖大棚,發展種養殖產業。李鴻萍當了*個“吃螃蟹”的人。她將別人沒精力管的11個大棚流轉過來,全部種上香菇。同時,她抓住天祝打造“中國高原黎麥之都”的契機,以每畝1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460畝,開始大規模種植黎麥。
“一個菌棒3.5元,政府補貼2元,自己只付1.5元。產出的香菇,按照收購協議交給當地食用菌加工廠,每個棚一年能掙1.5萬元,11個棚就是16.5萬元。種植的黎麥每畝能獲得400元的補貼,除去工人工資,收成后一年也有20多萬元的收入。”
李鴻萍在生態移民政策的幫助下吃上了產業飯,這是她此前完全沒有想到的。
據了解,為實現移民群眾“搬得來、穩得住、能脫貧、可致富”的目標,德吉新村堅持產業先行,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和特色種植業,打造以香菇、赤松茸、金針菇為代表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以高原藜麥為主的藜麥種植基地。并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形式,推行“訂單+保單”的收益保障機制,為每戶建設200平方米種養殖暖棚1座,目前累計建成866座,其中556座用于養殖,150座用于食用菌種植,養殖暖棚棚均收入1萬元,食用菌棚棚均收入1.8萬元;新整理耕地7473畝,按人均1.5畝標準承包到戶。今年全村計劃種植藜麥2500畝,其中*扶貧戶種植325.5畝。同時,引入天祝臣祥菌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食用菌產業園,建成后將吸納500名農牧民進入企業務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