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養自孵的養殖模式,使大慶市杜爾伯特縣水產業發展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不僅需要技術支撐,更需要專業人才的引領。那么在引進專業人才時,連環湖水產養殖是如何由“粗放”向“精細”轉型的呢?連環湖水產養殖場退休工程師葛長和為我們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1962年,葛長和畢業于黑龍江省水產學校淡水養殖專業,同年分配到連環湖水產養殖場做實習技術員,他是*批來到漁場工作的專業人才。當時,連環湖水域的草魚、花白鰱魚等魚種多為外購魚苗進行養殖。隨著葛長和等首批專業人才的引進,為連環湖水產養殖場自主完成魚苗孵化提供了條件。葛長和與其他技術員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學習經驗,并進行反復實驗,逐漸掌握了魚苗孵化技術,并建立孵化室,開始繁育草鰱魚魚苗。
葛長和講述,那個年代沒有什么設備,都是自己建孵化室,記得當時*初建的桃形池,使用了兩年后由于空間原因拆除了,又建了一個孵化池,這次的孵化設備是圓池,圓池中間有循環跑道,通過人工造成水流,草鰱魚在池子里產卵后,這個設備可以直接接卵送到孵化室,孵化室也有流水彎道設備,在水溫適宜的情況下,一般不超過兩天魚苗就出來了。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其實運作起來也是很不容易的,孵化出的魚苗,要能夠自己平游、吃食,出缸了才算成功。那時買草鰱魚魚苗的挺多,每次能孵化八千萬到九千萬尾,全都能銷售出去。
隨著孵化技術逐漸成熟,孵化出的魚苗數量質量日漸提高,不僅滿足了連環湖水產養殖場的生產能力,還實現了對外銷售。在當時,孵化魚苗是一項高技術含量的工作,不是每個漁場都可以做。葛老說,一個技術員好不好,或者說能不能孵化出優質魚苗,要過“五關”。
到底是哪五關呢?葛老介紹,*關是養親魚,也就是種魚,起碼要達到80%成熟;第二關是產卵量;第三關是受精率;第四關是孵化率;第五關是成活率。在孵化魚苗過程中,*重要的一關是養親魚,親魚都是高價購進的,當時有個說法是一個親魚能買一頭牛,所以一到孵化魚苗時,場里的技術員們“廢寢忘食”,各個細心耐心,其實過了親魚關,風險也就減半了。
從連環湖初建場、打冬網,再到引人才、自孵養,*次改變,都體現了老漁工、老工程師為大慶市杜爾伯特縣水產業的艱辛付出,正是有了他們的無私奉獻,才有了連環湖的今天,也才有了將水產業打造成杜爾伯特縣又一支柱產業的宏偉設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