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康縣大地疊翠流金,層林盡染,好一片深秋的金黃,好一派收獲的景象。
收官之年不松懈,慎終如始戰正酣。在康縣廣袤的山野之間,白墻青瓦的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蜿蜒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戶戶,田間勞作的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長期以來,康縣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后,農村環境臟亂,林多地少,廣種薄收,是第一批國列貧困縣和甘肅省58個特困片區縣之一。截至目前,全縣20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6797戶65939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為零。數據顯示,康縣累計退出貧困村200個,退出貧困戶16457戶64875人,2019年貧困發生率降至0.61%,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如今,在康縣,貧困漸行漸遠,幸福越來越近。
項目整合拓寬扶貧路
立足資源富集、全域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從實際出發,康縣探索實踐了一條貧困山區生態脫貧之路。
實踐中,按照“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建設小康美麗康縣”的發展思路,把全縣作為生態旅游大景區來規劃,用城市理念規劃建設農村,統籌推進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建設,采取規劃設計部門與鄉村干部、農村能工巧匠三結合,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抓落實。
康縣探索建立了“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項目整合機制,累計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22億多元,撬動社會投資65.4億元,完成“三改一建”4.6萬戶25萬間,村村配套建成文化廣場、村民服務中心、衛生室、村史館、家史館。與此同時,自力更生,“先建后補”統籌實施縣鄉交通項目1646.5公里,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屋旁臭水溝、垃圾柴火滿地堆”的現象,為廣大農村群眾建成了一個個美好家園,使老百姓在農村生活的體面,生活的有信心。
“為了讓大家的生活環境更好,我們開展了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子現在是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康縣望關鎮貫上村村支書張康蘇說,前些年,村子里家家戶戶住的是矮小的土坯房,走的是坑洼泥濘的土路,村民的生活積極性也一直不高,是典型的貧困村、落后村。
“美麗鄉村建設帶給我們村民的不僅僅是生活環境的改善,還有實實在在的收入。”貫上村村民石富廉向記者算起了增收賬,“一到周末,就會有游客來我們村旅游,無論是吃一桌農家飯,還是買三五斤農特產品,都能讓村民享受到在家門口賺錢的快樂。”
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逐漸增加,而黨員干部們從樓里開會到泥巴路上奔忙,從下文發函到以心換心溝通,他們的初心與使命也在真情實意的扶貧中砥礪出動人光芒,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在真抓實干的幫扶中進一步密合生長……
脫貧攻堅猶如滴水穿石,不可能一夜之間就發生巨變,只能是漸進的,由量變到質變的。多年來,康縣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全力推進脫貧攻堅,使得農村從封閉走向開放、農業從傳統走向現代、農民從貧窮走向小康,一幅脫貧攻堅的奮斗長卷徐展開。
“三變”“三鏈”念熟脫貧經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既關乎貧困農民脫貧,也關乎脫貧成果鞏固和廣大農民持續增收。
位于康縣北部的迷壩鄉,屬于深度貧困鄉鎮,曾經因為產業結構單一,“民窮村弱”。搞種植、搞養殖,雖然從未放棄過脫貧致富的夢想,但一路走來,迷壩鄉群眾通往夢想的道路并不平坦。
形勢中看機遇。2018年迷壩鄉牢牢把握“三變”“三鏈”等政策機遇,瞄準香菇產業,帶動貧困戶參與生產經營,共同發展香菇種植。
“我們這山高林深,生態環境優良,非常適合香菇生長,香菇品質自然好。”迷壩鄉迷壩村村民馬國輝告訴記者,學校畢業后在外打過工,也包過工程,多番經歷后,他覺得還是依靠當地的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才是長遠之計。
“我是2013年11月份成立合作社,開始發展香菇和木耳的。”馬國輝說,通過幫扶單位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香菇銷路打開后,村民們的收入越來越好。
顯著的成效表明,產業扶貧是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解決康縣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脫貧的必由之路。
實踐中,康縣因地制宜,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持續培育壯大特色種養、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多元富民產業,創新發展扶貧車間、田園綜合體等新興業態,推動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同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同時,堅持把全域旅游作為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的新業態,聚力讓呼吸新鮮空氣、觀藍天白云、游美麗鄉村、住特色民宿、玩山水田園,成為康縣最具競爭實力的發展優勢。
目前,依托美麗鄉村和三百里生態旅游文化風情線,康縣已建成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4個國家3A級旅游村景區和7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發展農家樂和農家客棧317戶、鄉村賓館12家。
數據顯示,康縣旅游綜合收入從2012年的2.94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4.4億元,全縣2468戶貧困群眾依托全域旅游大景區實現高質量脫貧,間接帶動9.72萬人增收致富。
“我現在在村里的民宿當服務員,既能照顧家里,還能貼補家用。”康縣岸門口鎮朱家溝村民陳炎說,“現在來朱家溝旅游的人那么多,我尋思著要是有機會了,我也開個農家樂。”
不止于此,在康縣,中蜂養殖、蠶桑、木耳等特色產業也已漸成規模。目前,扶持引導群眾發展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90多萬畝,發展食用菌1000萬袋,有2萬多農戶8萬多人從事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實現了提升產業適宜區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
齊心協力共筑小康夢
“幸福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已經脫貧摘帽的李強信,聊起現在的日子,難掩激動。
李強信是康縣望關鎮李壩村人,她說:“我家以前是貧困戶,家里人口多,收入主要靠種地和務工,入不敷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幾年間,“變臉”悄然上演:李強信家修起了新樓房,買來了小汽車,種上了花椒,最主要的是“錢袋子”越來越鼓……
“以前不敢做的夢,現在成真了!”夢想,是李強信奮進的動力,也是時代最令人心動的旋律。縈繞千年的小康夢想,正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中,照進現實。
王焦英是康縣豆壩鎮捷埡村的大黃種植大戶,她告訴記者,去年栽植的金絲大黃由于管護不到位,除過土地租賃、人工、種子的費用,只掙了2萬多元。
“今年我改種了當地的土大黃,把種植面積擴大到了200畝以上,還計劃培育20畝的大黃苗子,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王焦英說,“總書記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奮斗,日子一定會一天比一天好。”
脫貧摘帽了,精神面貌變樣了;精神面貌變樣了,脫貧信心更足了。近年來,康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建設,以“文明積分超市”為抓手,以“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變生活”為活動主題,發展“楊家河經驗示范村”36個,常態開展創建“美麗庭院”、尋找“最美家庭”、村莊清潔行動,組織家庭每個人從小事做起、從家庭做起,用文明行為換取榮譽積分、以積分兌換日常用品的方式,引導群眾自覺樹立衛生環保意識,主動參與全域美麗鄉村、全域綠美凈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從根本上改變人居環境,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目前,康縣已有“愛心理發室、四點半課堂、群眾說事室、扶貧夜校、楊家河經驗”等特色品牌項目30多個。共建立志愿者隊伍440多支,注冊志愿者1.6萬多人,各鄉鎮、村組建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隊伍1865支,志愿者文明實踐隊實現了全覆蓋。
于是人們看到,通過易地搬遷的吳芝鈺在新家門口貼上了“精準扶貧見成效感謝共產黨,勤勞致富建家業不忘習主席”的對聯,她說:“這副對聯是已故公公(老黨員)看到村子和家里發生變化后寫的。”
于是人們看到,曾因家庭原因對生活喪失信心的陳萬洋,靠著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發展起了特色產業,一步一個腳印脫貧摘帽,過上了新生活。
于是人們看到,已經68歲的李月梅開始在景點上賣起了煎餅、雜面節節、水餃等農家小吃,吃上了“旅游飯”。
……
一張張幸福的笑臉、一句句充滿希望的話語,見證著脫貧攻堅給康縣帶來的巨變。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堅韌不拔的康縣兒女正向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發起最強總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