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進化不僅受到自然選擇的影響,人為馴化和改良也是作物進化的重要力量。桃子作為一種多年生的經濟作物,其在馴化和改良過程中的遺傳改變尚未被很好的解析。
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力榮和曹珂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的題為"Comparativepopulation genomics identified genomic regions and candidate genesassociated with fruit domestication traits in peach"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全基因組重測序對418份桃種質資源進行群體結構劃分并證實了桃進化過程中的馴化事件。
該研究找到了132個遺傳馴化和106個遺傳改良過程的選擇位點,特異組織表達模式進一步表明在遺傳馴化階段,馴化上調基因更多的出現在果實和種子中;而在遺傳改良階段,改良上調基因更多的出現在葉片和種子中;全基因組分析挖掘到21個果實馴化性狀相關的148個遺傳位點,在關聯位點中,3個候選基因顯著與果實的重量,山梨醇和兒茶酸含量相關;關聯多酚和糖含量的SNP頻率表明,在桃進化過程中,多酚成分高的等位基因頻率在降低,而糖含量高的等位基因頻率在升高,這表明培育營養豐富的桃可以通過與野生種的雜交提升桃子的多酚而不破壞糖酸的平衡。該研究為桃進化和關鍵農藝性狀的研究提供了基因組學基礎。
桃馴化和改良過程中的全基因組選擇位點篩選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究開發項目(2018YFD1000200),農業科技創新項目(CAAS-ASTIP-2016-ZFRI-01),中央公益性科學機構基礎研究(1610192017101,1610192018102)和新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所支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